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天津 高三 三模 2024-05-25 3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令人(     )。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欢呼雀跃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来,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然而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对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     )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文艺生产传播的阻碍,也给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埋下了隐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目不暇接                            导致                              淹没
B.应接不暇                            以至                              淹没
C.应接不暇                            导致                              湮没
D.目不暇接                            以至                              湮没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也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
B.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阻碍,也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带来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隐患,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阻碍。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阻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2024-05-25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

④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

(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

材料二:

①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革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
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
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只在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
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碳含量必须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
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
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
2024-05-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己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奉头鼠伏                                 奉头:抱着头
B.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                 矫称:假称
C.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日                    相与:一齐,共同
D.客出入愈益发                                舒:舒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无道毒天下                                君臣固守窥周室
B.陈王与将军印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
C.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陈王闻之,召见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B.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C.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D.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临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相同。
D.“陈胜王凡六月”中的“凡”解释为“总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用法不同。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张良狙击始皇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13.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当时诗人任杭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诗人登楼远眺,将苍阔美丽的景物纳入眼底,描写中暗含观景时间的推移。
B.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格律工整的七言律诗,茫、长、央、霜、凉,五个字押韵。
C.从构思看,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由景到人,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融为一体。
D.从情感看,全诗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他乡任职,缺少朋友相伴的孤寂之情。

(2)请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望”字的作用。
(3)赏析诗的颈联。
2024-05-2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5.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屈原列传》)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劝学》)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入分析了六国互丧的原因。

(4)《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了权贵之家的奢侈之气。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描写了相似的情景。

2024-05-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丢了树的村庄》

高卫国

①从前,在豫北平原的乡下,春天是被不同种类的鸟鸣声唤醒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黄鹂在槐树上鸣啭,灰鸽子在房顶上咕咕叫,花喜鹊翘着尾巴在杨树枝头歌唱……

②那时候,头顶的太阳和月亮轮班更有灵性,脚步走得也慢,因此乡下的日子也过得慢,岁月显得温暖而悠长。白云在蓝天飘移,云朵下的河滩草坡上有几只山羊悠闲地啃着青草,几只芦花鸡在晒坪一角的麦秸垛下低头觅食。

③儿时乡下的村庄,树到处都是。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渠畔,树木高大葳蕤。在我的印象里,村庄的白杨树和柳树最多。白杨树站在大路两旁,挺拔而威武。柳树则站在堤坡上和池塘的四周,身姿婀娜。柳树比其他树更早嗅到春天的气息,早早便在枝条上泛起了鹅黄,不几天就转成了青绿色,显现了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的柔美意境。当然,这是我读书后借助想象附加给家乡柳树的诗意和美感。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童,只喜欢在大柳树遮起的浓荫下,撅着小屁股弹溜溜球。

④时令有序轮转。入夏之后,知了的嘶喊和青蛙的鸣叫代替了鸟鸣,无数知了在树上嘶喊。柳树上、槐树上、榆树上、白杨树上,到处都有知了的声音。青蛙也不甘示弱,蹲在芦苇荡的浅水洼儿里鸣叫,躲在水渠边的草叶下鸣叫,坐在小河岸边的石头上鸣叫,藏在池塘四周的柳荫下鸣叫,卧在退水闸砌起的石阶上鸣叫……

⑤秋天来了,蛙鼓渐渐消退,知了的叫声也渐渐衰弱,在知了低吟的尾声中,槐树飘落了第一片黄叶。一阵又一阵秋风刮过后,榆树、白杨树都落下了金黄色的叶子,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渠畔到处都有落叶旋转飘舞。落叶奔涌、黄影缤纷,金黄色便笼罩了整个乡村大地。

⑥时光也如一阵秋风,风过之后,往事便成了一堆飘零的落叶。有人说,循着一片落叶的痕迹会找到它生长的树。仔细思索一下,会发现这句话并不确切。有些落叶会守在树下,有些落叶会被风聚拢在一起。那些聚拢在一起的落叶长得如此相似,谁又能分清它们究竟来自哪一棵树?

⑦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也会走落叶曾走过的路。我研究生毕业后,飘进城市,汇入了人群,自我逐渐被淹没。然而在喧嚣沉寂之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栽满了树的村庄。

⑧记忆里,堤坡两侧全是树,榆树、槐树和大柳树,一棵紧挨着一棵;池塘四周也是垂柳依依;通往北地的大路两边是两排高大的白杨树;通往南地的路边是一排排泡桐树,到了四月份,一树树的泡桐花将整个村庄都镀成了浪漫的紫色。村庄的树在过往的岁月中行走,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当然,树不是主动逃离,它们有的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砍伐了,也有的被移栽进都市的花园成了景观树。一棵棵大树庄轰地倒下了,倒在了村庄的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果畔。一个个伐木工坐在刚刚倒下的白杨树身上,其中一个工人慢慢从衣兜里摸出一支香烟,深吸两口,眯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

⑨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一个走丢了树的故乡,还是不是我原来的故乡?在一个暑热蒸腾的夏日,我驱车返回故乡,走到村头堤坡的退水闸旁边,顿时感觉天地空旷了许多。我童年时期的乡下,风就是雨的信使,暴雨来临之前,劲风常常当前哨。下午放学将羊赶到河边的山坡后,我常常坐在一棵大柳树的浓荫下看蚂蚁上树、听鸟雀啁啾。大柳树撑起的绿荫下总有我们撅着屁股弹溜溜球的身影,我们在大柳树的守护下逐渐长高、长大。

⑩如今这棵树被砍倒了,似乎我的童年也被人偷走了,让我关于童年的讲述有了一种虚幻感。最近,我常常这样想:那些被移栽到城市的树在树影斑驳的月夜是否会怀念堤坡温润的风?是否会留恋原野的广漠?是否还记得从水渠畔和芦苇荡传来的声声蛙鸣?……

16.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17.分析文章第⑦段的作用。
18.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内涵。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用“呢喃”等词描述多种鸟鸣声,展现了乡下春天鲜活的生命气息,从侧面表现出乡下树多、环境好,为下文写故乡村庄的树做铺垫。
B.作者多次写到“我”在大柳树下弹溜溜球,是为了突显大柳树与“我”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表达对见证“我”成长的大柳树的深厚情感。
C.文章①至⑥段,按照季节转换的顺序叙写村庄中各种树的样貌,其中对“柳树”的描写更加详尽,说明在作者看来柳树更能体现乡村不同季节的特点。
D.作者写伐木工抽烟时“很享受的样子”,意味深长。伐木工的“无情”和“我”对故乡的树的眷恋形成鲜明对比。
E.本文结尾写“我”猜想相较于被砍伐的树,被移我到城市的树命运好一些,能像“我”一样进入城市,“我”因此感到欣慰。
2024-05-25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20.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2018-06-10更新 | 2564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八、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21.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片段,准确写出文中所涉及的三个人物的姓名,并结合其中一个人物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人物形象评价。

宝钗笑道: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笔法,将市井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得倒也快。

(1)人物姓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评价:
2024-05-25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对话无处不在。除了与他人对话,人还可以与自己、与自然、与历史等多种对象进行对话:对话可以通过书信、会议、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正确的对话可以达到打破隔膜、沟通情感、拓宽视野等多种效果。

请以“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逻辑清晰,④不少于800字。

2024-05-25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整本书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篇名句默写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16-19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7-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史传文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0.65白居易(772-846)  写景抒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六、整本书阅读
210.65《红楼梦》简答(多)
七、作文
220.4人生感悟  话题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