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一模 2017-07-31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迁都于殷的报告辞,古朴坚涩,典雅生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wěn)”等比喻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B.那些靠几个名词横绝四海的伪作者打着神话旗号来写作,在互联网抄袭利器的帮助下,劣(liè)币驱逐了良币,这种粗制滥造的景况,有愈演愈烈之势。
C.月影在水面上嬉戏,它闪着绿色的磷光,忽而左右扩展,忽而游蛇蜿蜒,忽而像一只只蝌蚪在跳跃,忽而像无数伶(lín)俐的蜥蜴在奔蹿。
D.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不管入世还是出世都会正派一些,而一个褊(piǎn)狭峻急或者虚伪刚愎的人,出仕则是酷吏,出世则为伪君子,皆不足为训。
2017-05-0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的。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琢磨。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甲】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乙】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怎样才能表现“动”? 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丙】罗丹说:“你们问我雕刻怎样才能表现‘动象’?其实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2.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积微成著B.琢磨C.况且D.姗姗而去
3.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B.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的“先占”原则。
B.“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的考验。
C.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开播后,不管是参加节目体验的明星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都会更加体谅自己的妻子,更需要做一个好父亲的决心。
D.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如何创新价格机制,降低采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供暖的成本,促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和大气污染治理。
2017-05-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5. 阅读下面文字,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语意连贯。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是在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系统。                                         。如“国”字,甲骨文即“或”字,字中“戈”表示兵器,“口”表示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国”之繁体“國”在原有的“或”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6. 以“春夜,听雨点敲窗。”开头,写一段文字。要求:(1)合理想象场景,侧重听觉描写;(2)运用拟人、比喻两种修辞;(3)不少于120字。
2017-05-0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小说家只有依赖于个人经验,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确切的感觉。可靠的写作必须由始至终地沉浸在一种诚实感之中。而这种诚实感依赖于你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个人经验奔流于你的血液之中,镌刻在你灵魂的白板之上。只有当你将自己的文字交给这种经验时,你才不会感到气虚与力薄。你委身于它,便能使自己的笔端流淌真实的、亲切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舒缓或湍急,但无论是舒缓还是湍急,都是你心灵的节奏。这种写作,还会使你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这一切,都是我经验过的,我没有胡言与妄说。并且,当你愿意亲近你的经验时,经验也会主动地来迎合你。它会将它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呈现出来,你会发现,回味经验比当时取得经验时更加使你感到快意。


   从“独特”一词而言,我们也只有利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小说不能重复生产,每一篇小说都应当是一份独特的景观。然而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的小说创作却总是游离于个人经验之外。发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居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不争的事实。绝大部分企图成为作家的人,永远只是作为一个作者而未能坐定作家的位置,就在于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写作过程中,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存在、生活息息相关、纠缠不清的经验。他撇下了自己,而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一个没有与他的情感、心灵发生过关系的“另在”。这个“另在”,一方面是离他远远的他人生活,一方面竟是别人的文学文本——他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作为他的写作资源。竭尽全力地模仿,最终只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而无味的复制品。

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既在个人,又在社会——某种风尚的社会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这个社会强调的是公共(集体)经验,而忽视个人经验。它发动它的全部宣传机器,营造出一种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它愿意让它的全体公民看到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充分意识形态化的,并且是非常公式化与教条化的。这里的经验,是国家的经验、政权的或某些政治家的经验。这个社会还可能对企图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将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认作一种对抗行为。如此社会状态之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我们很难指望它会留下什么鲜活的文字。

“写作是一种回忆。”但能够被回忆的,只能是个人记忆。

选自曹文轩《写作与个人经验》

7.下列说法不属于“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原因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们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B.小说作者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 他人生活或者别人的文学文本。
C.社会强调意识形态化的公共经验,忽视个人经验,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
D.某种社会可能对作家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使他们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写作中的“诚实感”依赖于作者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另在”的世界。
B.作者如果只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为写作资源,竭力模仿,最终只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无味的复制品。
C.某种风尚的社会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特定”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公式化、教条化与意识形态化的。
D.恶劣的社会状态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很难留下鲜活的文字,也没有公共记忆。
9.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个人经验”对于小说写作的意义。
2017-05-05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