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一 阶段练习 2017-06-20 275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一、未知 添加题型下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差(cēn)   沙(dī)     (zàn)       (jī)
B.罗(qǐ)     (shē)   (yǎn)        管(qiāng)
C.钓(sǒu)   (jì)     雨 (zhòu)       会(dū)
D.凝(yē)     (ǎi)     (kān)       (chóu)
2017-06-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017-06-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3. 下列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去去,千里烟波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钱塘/自古繁华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017-06-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4.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门帐饮无          绪:心情、情绪
B.异日图好景          将:语助词,无实义
C.此去经年                 经年:年复一年
D.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
2017-06-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拟人)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喻)
2017-06-1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6. 对下列诗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7. 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苏轼,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2017-06-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
B.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C.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项链》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017-06-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窦娥冤》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9.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10.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11.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2017-06-16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1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
2017-06-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____________,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5)柳永《雨霖铃》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中浓厚的凄凉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6-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他点点头。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我”和王大爷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特 殊的空间。
B.王大爷的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他允许孩子们随便触摸,所以他捏出来的小动物很受孩子们欢迎。
C.“我”建议王大爷做一只黑白相间的斑马,他就捏了活灵活现的小斑马,这为后文“我” 偷马埋下伏笔。
D.四十多年来,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依然是一个谜,这样写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E.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16.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8.本文题目为“泥斑马”,但“泥斑马”是在后文中才出现的;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王大爷,题目改为“王大爷”,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016-11-18更新 | 1003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4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未知
1
语言文字运用
7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5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句名篇默写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未知
10.85字音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85字形选择题
30.85文言文断句选择题
40.85文言实词选择题
50.65修辞手法选择题
60.85鉴赏诗词语言  表现手法选择题
7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8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三、现代文阅读
9-110.65关汉卿(1220-1300)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15-180.4其他小说  肖复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130.65柳永(约971-1053)  词
五、名篇名句默写
14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六、作文
190.15记叙性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