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三模 2017-07-02 54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容易(0.94)
名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忽然/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__________,“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座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即使)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会/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__________寥寥数语,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隽永          落彩虹B.心扉       寥寥数语
C.座落             栖碧山D.记载       愤世嫉俗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油然   虽然   领略B.油然   即使       领会
C.忽然   虽然   领略D.忽然   即使          领会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       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B.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       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C.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       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D.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       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2017-06-20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权力面前,从来就不缺少察言观色、唯官唯上之人,也不缺少在上级和下级面前“前倨后恭”的两面派。
②95岁老红军栗元海溘然仙逝,一生没有婚娶的老人别无长物,独独留下一张当年解放军西南军区核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被家人视为珍物。
③有评论分析指出,百姓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没有秉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遇事总想大而化之,而不是第一时间向外界公布细节。
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不绝如缕地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部分条件。
⑤青年人不要耽于享受,不要恶衣恶食,要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的努力,吃苦耐劳,敢于承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⑥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溪水清澈、百鸟欢歌,秀丽的风景令其驻足。在大黑沟曾住数日,从此大黑沟的声名远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2017-06-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们所希望的,依然在于真正记取过往的教训,在修补人心的震荡之际的同时,也修补修补制度的、社会的裂痕。
B.城市的治理,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节所组成的,以工匠精神精心、精致、精细地进行“打磨”,自然会造就一个城市良好的治理效益。
C.四、五月份正值春光烂漫,但同时也是漫天飞絮。这些杨絮、柳絮虽然个头儿不大,数量却不少,给市民带来诸多困扰。
D.“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收获丰硕成果,其中历史、信心、务实、共享、未来五个热词凸显了高峰论坛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2017-06-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辞学史上,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构建起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完成了楚辞学研究模式的转变。

朱熹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朱熹认为,以往楚辞研究注解穿凿附会,不符文义而强为之说;注释重复繁琐,只见训诂字义而湮没了文章大义。朱熹批判的就是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宋前的楚辞研究受汉代解经习气的影响,在注解时,为注释而注释,正文湮没在繁杂的注疏中,读者难晓文章本义;在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与六经比附,牵强附会,扦格难通。针对这些不足,朱熹在自己的研究中注重对作品义理的揭示,以阐明“大义”为宗旨,注释简洁明了,训诂为义理服务,能宏观把握作家作品,无论是字词注解还是文义阐发都更为通透。朱熹这种摆脱注疏、直寻文义、不以注害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宋学研究法,扭转了自汉以来的楚辞研究模式,解放了长期以来被章句之学束缚的手脚。

朱熹楚辞学在研究体例上也有新的开创。朱熹在注解楚辞时,以章为单位,先解释字词,再通讲全章义理,避免了以半句为断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这样便于串通义理,同时也消除了注解重复繁琐的毛病,使注释变得简洁明了。此外,朱熹在《楚辞集注》之外又创《楚辞辩证》体例,使两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正文注解时的简洁和大义的明了,又能对重要名物以及论题作深入考辨,使研究既能充分揭示义理,又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之外,又作《楚辞后语》,对楚辞进行历史的观照。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朱熹楚辞学的体例“大厦”,保障其研究目的的充分实现。

朱熹对众多楚辞论题的创造性论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深远影响着后世楚辞研究的走向。比如,关于“摄提”与屈原生辰的问题,朱熹认为,“摄提”为星名,而非岁名,“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只能说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未必是寅年。此论打破了王逸以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主流观点的思维定式,为屈原的生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在《九歌》的主旨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将作品分作表里两层来解读,使其对《九歌》主旨的理解更为通透合理。这是朱熹对《九歌》研究的具体推动之功。

(摘自谢君《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至朱熹之前,楚辞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字和音韵的诠释,而朱熹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旨义理的阐发上。
B.朱熹楚辞学并不拘泥于对文字和音韵的注解,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清朝学者早已得出定论。
C.朱熹指出以往楚辞的研究在注解方面穿凿附会且重复繁琐,并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
D.汉代解经习气,往往是为注释而注释,致使读者难以通晓文章本义;在对经典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牵强附会。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对楚辞的注解,先从解释字词入手,再对全章义理进行概括串通,使得解释具有整体性,且简洁明了。
B.《楚辞辩证》体例更是朱熹的创造,它保证了正文注解的简明,又为深入探究楚辞义理提供扎实的考据支撑。
C.在朱熹之前,王逸的很多看法成为楚辞学的主流观点,但王逸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D.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对作品进行了表里两层的立体解读,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通透合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以来楚辞经学研究往往注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发脱节,甚至以注害义,读者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家和作品。
B.尽管朱熹指出了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他也没有完全摆脱文字注解而去进行单纯的文义阐发。
C.只有通晓朱熹开创的楚辞学研究的三种体例,才能充分揭示《楚辞》义理,从而保障研究目的的最终实现。
D.朱熹对楚辞论题的很多创造性论述,并没有解决楚辞研究的所有问题,但它们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2017-06-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人。生而颖异,器量宏深,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元城、南和,以廉干称。擢御史,巡视河东盐政。巡按陕西,劾总督张珩等冒功,皆谪戍。

柘城贼师尚诏反,陷归德。检校董伦率民兵巷战,手刃数贼,与其妻贾氏俱死之。又陷柘城,劫举人陈闻诗为帅。不听,斩从者协之。闻诗曰:“必欲我行,毋杀人,毋纵火。”贼许诺,拥上马。不食三日,至鹿邑自缢。贼围太康,都指挥尚允绍战鄢陵,败绩。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渍擒斩六百余人尚诏走莘县,被擒。

三十四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倭聚柘林,遂犯南京,破溧水,抵宜兴。为官军所迫,奔浒墅。副总兵俞大猷、副使任环数邀击之,而柘林余贼已进据陶宅。邦辅督副使王崇古围之。贼走太湖,追之,尽歼其众。副将何卿师溃,邦辅援之。以火器破贼舟,前后俘斩六百余人。侍郎赵文华欲攘其功,邦辅捷书先奏,文华大恨。既而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会邦辅攻陶宅贼,诸营皆溃。贼退,邦辅进攻之,复败,夺俸。文华奏邦辅避难击易,致师后期,总督杨宜亦奏邦辅故违节制。给事中夏栻、孙浚争之,得无罪。文华还京,奏余贼尽,而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事状,帝颇疑文华。文华因言:“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溶遂媒蘖臣。东南涂炭何时解。”乃逮系邦辅,谪戍朔州。

隆庆元年(1567年),杨博为吏部,起邦辅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进兵部右侍郎,理戎政。寻以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言修治边墙非上策,宜急练兵;兵练而后边事可议。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掌院事。未几,转南京户部尚书。奏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奉约束。穆宗深然其言,为黜振选,内外诸司,然迄不能变。

邦辅累乞骸骨,不听。万历元年给由赴阙,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居三年,卒。赠太子少保。

邦辅廉峻,历官四十年,家无余赀。抚、按奏其状,诏遣右评事刘叔龙营坟墓。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诗绐曰                                        绐:欺骗
B.贼走太湖,追                           及:赶得上
C.邦辅进攻之,复败,夺俸              坐:因……犯罪
D.为黜振选,内外诸司                    饬:通“敕”,告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都指挥尚允绍战鄢陵                    ②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B.①文华还京,奏余贼                    ②犹从师而问焉。
C.给事中张卤言,召为右都御史          勇气闻于诸侯
D.①诏遣右评事刘叔龙营坟墓              ②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B.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C.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D.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邦辅/斩最后者/士卒竞进/贼大溃/擒斩六百余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邦辅在应天做巡抚时,倭寇聚集在柘林,曹邦辅督促副使王崇古包围敌贼,敌贼逃跑到太湖,被官军追上,并在此将贼寇全部歼灭。
B.隆庆元年,曹邦辅担任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院务,后来又晋升为兵部右侍郎,管理军政。他认为修治边墙不如紧急练兵,兵练成之后才能谋议边事。
C.曹邦辅与赵文华有矛盾,在攻打陶宅贼众失败一事上,被赵文华奏告,说他避难击易,负有责任,并因此被剥夺俸禄,贬谪到朔州。
D.曹邦辅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曾经弹劾总督张珩,检举督仓主事张振选不听管束,做官四十年,死后家里没有余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易灭,督抚非人,致败。臣昔论邦辅,栻、浚遂媒蘖臣。
(2)复以病求去,且言辛爱有窥觎志,宜慎防之。遂致仕去。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四首(其二)

明·谢榛

山昏云到地,江白雨连天。

鸿雁寒无赖,芙蓉秋可怜。

旅怀须痛饮,世事且高眠。

京国迷茫外,空歌美女篇

注:①谢榛,明后七子之一,曾游京师,并遍游秦、晋、燕、赵诸蕃王之间,朝士、诸王很多同他交往,但却以布衣终其身。②美女篇,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青春盛年的美女,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


(1)本诗前四句主要描绘了哪些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后四句抒怀,请概括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017-07-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