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浙江 高三 期中 2017-12-16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熔合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láng)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B.男童撕心裂肺的哭声,(jiá)杂着一名打人者猥琐的嘻笑声,让这幅场景,显得极其残酷。这到底是怎样一种仇恨,才让他们对男童下此狠手?相信每个看了这条视频的人,都会出离愤怒。
C.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jié)。就像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的“让我们(jìn)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的越长久。
D.原本(hún)沌的真伪是非,在媒体还原和警方调查下,终于渐渐得以廓清,这对公众的真相焦渴症也是种缓解。应看到,此次事件因医患双方“身份”、事发后医患双方“娘家”(中科院理化所和中国医师协会)的“公文助战”,而被某些人冠以“顶级医闹风波”之名。
2017-12-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好比文学。少年是春天的歌,老年是秋天的诗。

少年在春天里放歌。这是他们天真、烂漫、稍纵即逝和永不复返的花季。

初夏是属于青年的。事业和爱情时而浪漫时而实际,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被击溃。

【甲】然后就是盛夏——艰苦奋斗的中年,一个悲喜交加充满戏剧性的苦乐年华。

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雁去叶飞,桔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

秋天到了,诗的季节到了。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然而又是何等地充满魅力。

秋日的和阳不再光彩夺目不再火热骄人,暖暖地只是一片温情。

秋日的田野不再燥动不安不再生机勃勃,静静地只是一片收获。

秋日的林木不再满身披挂不再密不透风,默默地只是一片质朴。

【乙】老年就是秋日的和阳、田野和林木,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深沉的诗。

秋天的诗是人生的体验和领悟,是一种因太多的阅历而淡泊超脱的境界和情怀。

面对秋日硕果和冬季将临,老年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就像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明。

这种纯净和澄明正是诗的品格。所以,诗总是天然地属于少年和老年。

【丙】少年的纯净来自天真,天真可贵。青年的浪漫来自热情,热情可爱;中年的丰富来自执著,执着可取;老年的澄明来自超脱,超脱可敬。

超脱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智慧,超越了生死荣辱,一种超越了生死荣辱的人生智慧。

因为智慧,所以用不着喋喋不休;因为超脱,所以犯不着愤愤不平。

有智慧垫底的豁达超然,有如一潭秋水清澈见底,却又深沉厚重,韵味无穷。

老年应该是这样一首诗。

老年能够成为这样一首诗。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纵即逝B.
C.天高云淡D.纯净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B.C.
2017-12-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要求进步,活成标配的生活,而木心主动放弃进步,放弃俗世不管,他是向内找寻自我的人,是一个真正坚守内心的殉道者。
B.私人间互助用的车与办公事的私家车,与专门从事非法营运的“黑车”根本就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黑车以拉客为业,跟出租车抢生意;私家车的拼车互助或为单位办公事,承载人员基本固定,影响到营运市场。
C.影响性诉讼的评选开启于2005年,当时博客成为个性化传播的主要行为,正改变着舆论的版图,许多追踪热点案件的都市报也正在兴起。这类评选始于那样一个时期并非偶然结果。
D.圣贤留下的经典当中,就有许许多多的暗锁,圣贤思想里的锁与日常门上的锁刚好相反,门上的锁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而圣贤经典里的锁是防小人也防君子。
2017-12-1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5.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


(1)给这幅漫画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开场白是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好的开场白需要语言简洁生动,饱含情感。请为《朗读者》栏目中主题词“那一天”的节目写一段开场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120字。
2017-12-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把他们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7.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就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9.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