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19-04-18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2016年3月的人机大战中,阿尔法围棋程序(AlphaGo)以4比1的总比分战胜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忧虑:既然机器人能够战胜棋手,那么AI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代替人类,从而成为控制人类的“智能人”或者叫“数据生命体”。这就是技术的异化现象。所谓“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技术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但技术却成为人类的控制者。

为什么会出现技术异化现象呢?

首先,有公利伦理与私利伦理的矛盾。技术发明最初是源于某种公利性质的伦理,即人类不能停留在野蛮时代,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学会制造工具、更新工具。但人类是分族群、分国家,分为不同的“想象共同体”,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共同体、不同的国家都是有私利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最终也就沦为私利的工具,公利伦理最终被私利伦理取代。同时,先进的技术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并用来控制其他弱小的人群、弱小的共同体和弱小的国家。这就会导致技术的异化。

其次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技术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工具。人类很容易解决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即技术创新,但人类却很难设计一套调节人类自身关系的制度。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度设计往往受制于设计者的私利,制度最终也会成为私利伦理下的契约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是同一群人,也就导致了制度的私利伦理与技术的私利伦理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异化因制度的缺失而更为严重。

还有社会科学思想创新速度与技术创新速度之间的矛盾。通过比较社会科学思想发展史与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高于社会科学思想的创新速度。人类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没有哲学思想的统合,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依然存在。而未来更为悲惨的战争可能是人与人工智能“人”之间的战争,技术对人的战争。

但也不用过分担心人工智能会摧毁人类。技术是由人创造发明的,是人类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产物,AI的先进性完全受控于人类。如果某种技术被赋予了“善”与“恶”的价值,那一定是因为人类自身的价值决定。当人工智能在规范制度下正常工作时,那种克服了私利伦理的制度,一定能够带领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条件下重建智慧阳光。

(摘自胡键《“驯服”AI何以可能?——人工智能时代的展望与对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程序战胜李石,“大师”连续60局无一败绩,这就是技术的异化现象。
B.技术有私利性,先进的技术往往被少数人垄断,这是导致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C.技术创新比制度设计更加容易,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往往受制于设计者的私利。
D.人类自身的价值可以决定技术“善”与“恶”的价值,让人类“驯服”AI成为可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机大战中AI战胜人类的事实,提出了技术控制人类、技术异化的忧虑。
B.文章对“技术异化”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进而指出了技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C.文章对技术发展的各种矛盾进行了阐释,依次分析了技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D.文章从价值确定、制度管理两方面,对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摧毁人类提出了设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主要通过制造工具、更新工具,从野蛮中走出来。体现了技术的公利伦理。
B.制度设计者与技术创新者存在勃然的私利伦理矛盾,所以制度最终无法管理技术。
C.如果不用哲学思想将技术进行统合,未来可能会暴发人工智能“人”与人的战争。
D.人类发展中,社会科学思想必须加快创新,才能跟得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
2019-03-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窝

刘黎莹

十几年前,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扑扑棱棱一头扎进了我的耳朵。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栖息在我的脑海。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听: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

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

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子的话,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一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晚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木头工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工具箱的缝隙中,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话有些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

10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着那枚丢失了10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子……上树上掏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

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到了鸟窝里!

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我表妹就在他买戒指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5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

枫不想让好同学在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4.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所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才确认是朋友不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妻子重新发现戒指,第三次是“枫”听到全部真像,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体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的消失与戒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5.请分析小说结尾“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这句话的含义。
6.短的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019-03-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的历史高度。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06月27日《推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习近平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并提出以下五点意见:第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第二,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第三,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开放的合作平台,平等互利是它的首要原则。“一带一路”欢迎眼线所有国家加入。第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第五,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0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材料三: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一再声明,不论自身发展走到哪一步,都不会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以大欺小,“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基于团结合作、共享发展、平等互利之上。“一带一路”在世界范围内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同世界需要的契合点。

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一带一路”倡议使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它为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富有创造力的现代贸易形式。依托“一带一路”这个超越国界的概念,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国家及人民和谐联通。“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石是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体制,用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将人们紧紧团结起来。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事实上,国际发展援助不仅因着眼于解决对象国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应发挥投资的杠杆效应,赋能于当地人民,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一带一路”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构建跨区域、跨国家的大市场,让市场和人充分对接,从而赋能于人民。

日本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金坚敏: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持续不断的难民危机等困扰,部分发达经济体反全球化思潮涌动,“本国利益优先”的诱惑开始蔓延,发展中国家期待贸易投资自由化带动经济开发、创造就业的发展理念受到挑战。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矛盾有加剧趋势,迫切需要提出并尝试全球经济治理新的框架模式。

(选自2019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国际人士谈“一带一路”合作》)

7.下列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新疆和四川广西贸易表现最为突出,成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最多的三个省区。
B.2016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中有4个省区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
C.2017年,西部地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比2013年有所增加,到2014年后,就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D.2014年,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比2013年有所增加,到2014年后,就早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8.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四中各位国际人士的发言,说明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问题上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B.“一带一路”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就能让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
C.中国政府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其主要目的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的生机活力,使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D.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提出的“五条路”中,和平、繁荣和开放之路最为重要。
9.根据以上材料,谈一谈“一带一路”项目得到广泛认可、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2019-03-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低。
B.“表”、“漏”是古代测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用于白天。“漏”以水滴疆的刻度来测定时刻,用于夜晚。
C.“节”是符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如《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D.“骖”,是古代拉车的一种马的称呼。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叫服,两旁的叫“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却深受齐景公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经晏婴推荐前去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他最后病发而死。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2)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
2019-03-27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②,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①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②无雁处;大雁在秋天自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忆归”二字直点诗题,“临高”承接“越王台”,起句平稳,结构严密。
B.诗人登高望乡,“休上”表现了纵目不得的无奈,“不易裁”表现情感难以抑制。
C.“无雁”写地方偏远,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完全相同。
D.颈联出句写晨景,对句写晚景,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象。
15.尾联“心似百花开末得,年年争发被春催”与李商隐《无题》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19-04-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重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