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一模 2019-06-06 1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fěi)的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guà),这种阅读行为,可一言以敝之为“浅阅读”。
B.对官僚作风,相关部门就该曝光问责,形成有力的震(shè)。特别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 “头雁效应”, 从源头上杜绝官僚主义的 (zī)生蔓延。
C.(yūn)车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庭器官受到长时间过强的刺激,抑或刺激虽未过强但前庭过于敏感时,就会出现(xuàn)晕等症状。
D.磨砺三十年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 (kē)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zhēn)“拙、重”的真妙。
2019-05-31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涩B.也许C.牵强附会D.地久天长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19-05-31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B.随着对网民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也随着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深入,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
C.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土地管理模式方面曾做过许多探索、改革,不可避免也留下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目前不少土地权属关系混乱、复杂。
D.如果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改革者从决定迈出改革第一步起,胸腔就跳动着一颗为衣食父母奉献的良心,否则一切只能止步于假设中。
2019-05-31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名校
5. 下面是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身体机能综合素质
(基数为100)
70年代155.5厘米41.3公斤99.04
80年代158.6厘米42.1公斤97.37
90年代160.6厘米46.5公斤90.86

(1)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40字)
(2)根据你对生活的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2019-08-13更新 | 14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前,一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 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 2B 铅笔卖?
售货员:①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 铅笔,这笔……(顾虑重重,犹疑不决)
(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 2B 铅笔) 经理:②
(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第①处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但不能改变原意。换为_____
第②处商店经理的话,请根据情境补上:_______
2019-05-3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①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②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   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   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③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④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⑤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 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

7.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是
A.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前有一座马踏匈奴的石雕,用粗线条勾勒,庄重雄劲。
B.汉代书法的代表作《袁安碑》浑厚古茂、雄朴多姿,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
C.汉代艺术比唐代艺术更具有生动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
D.汉代艺术给后代以空灵的意境,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全部的美学风貌。
B.汉代艺术不仅在形象上体现出“笨拙”的特点,在构图上也是如此,显现出与后代迥异的丰满朴实意境。
C.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由此可见作者不欣赏唐代的艺术。
D.汉代艺术形象的“笨拙古老”,是因为汉代艺术要表现出行动、动作和情节的“气势”,“气势”是“古拙”风貌形成的前提。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风貌形成的原因。
2019-05-31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