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语文试题(二)
天津 高三 二模 2020-06-13 1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要读性价比高的原典,比如读一部皇皇巨著 《老子》,就胜读坊间万卷陋著。上无老子,则万古如长夜,或者说“天柱折,地维绝”也不为过,

《老子》对思想界乃至全人类影响之大,无人比肩。古今中外几人能望其项背?。《老子》思想的质量、密度之高,字字珠玑的诗化语言之精美,为历代经典罕见,其洋洋八十一章、浩浩五千言,构建的思想殿堂,远胜玉阙琼宫;后学高山仰止、望洋兴叹,顶礼膜拜,无可(       ),只要其中一章,也足令作者载入史册。

《老子》思想浩渺深邃,              ,其名言隽语(        ), 耳熟能详者,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往往寥寥数语,几乎把万物、思维之“义理”揭示、涵盖殆尽,达到形而上辩证思维之极致,令人思之无穷,取之不竭,受用不尽,让人不禁叹服其辩证法的(        )。这种极具想象力。洞透力的辩证思维,我们未必学得来,但得窥其门墙亦为幸事。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逾越            举不胜举             无与伦比
B.跨越            俯拾皆是             无与伦比
C.逾越            举不胜举             精妙绝伦
D.跨越            俯拾皆是             精妙绝伦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耀百代,普照人类,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
B.普照人类,光耀百代,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
C.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光耀百代,普照人类
D.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普照人类,光耀百代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列传,史书的一种体裁,是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常与本纪、世家等体裁并列。
B.《老子》又称《道德经》,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后来被庄周继承发展。
C.阙,本指古代宫殿大门两边的楼台,引申为帝王的住所,如“城阙辅三秦"的“城阙”即是此意。
D.门墙,《论语》中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指师长之门。
2020-06-0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语文试题(二)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8月14日,黄浦江畔汇书成“海”,在“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科技风的展区造型抢眼抢镜,吸引大批读者驻足打卡。我们可以看到: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朗读舱中,读者可选择喜欢的作品朗读录音。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

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有声阅读” 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网络音频节目继视频节目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广播电台纷纷进行融媒转型,推出App客户端与网络收听平台,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商业电台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致力于培养年轻网民听众群,并在内容付费方面攻城略地;网络音乐以酷狗、QQ.酷我,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在BAT支持下囊括了绝大部分音乐歌曲版权,分割年轻网民的碎片化娱乐时间,

(摘自《中新网上海新闻》2019年8月)

材料二:

日前,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年《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报告描绘目前我国网络音频听众的轮廓结构、行为偏好与消费个性,具体情况如下表:

   

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

   

网络音频节目用户收听选择习惯(%)

(选自《新浪科技》2019年3月)

材料三:

有声阅读是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格外充分的放松,便捷、愉悦,保护视力。

但是,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特点,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以“耳”代“目”,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维线性传播。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笔者以为,有声阅读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优势,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并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其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位。

(摘自《中国艺术报》2019年4月)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是20- -29岁的人,或是大专文凭以上的人。
B.上图显示,“网民”占比较高的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
C.“随意搜索喜欢的节目”这一类的比率是“听网络自制的直播节目”的三倍多。
D.分别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偏爱“听APP推荐节目”和“听特定的类别内容”。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阿姨有听书习惯来看,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也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之一。
B.“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呈现明显的变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白领化趋势明显,比起“网民”,其高端人群的占比也高。
C.有声阅读让以“耳”代“目”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听众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
D.声音的一维传播与文字二维传播最大区别是,一维传播不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优势,也不具备理性建构空间。
6.依据三则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有声阅读发展潜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使有声阅读进行起来非常方便。
B.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
C.网络音频节目愈加多样,收听者自由选择余地更大。
D.有声阅读融合一维和二维传播的优势,才能确立新地位。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内翰序

[宋]王洙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徒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馆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梠, 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衣。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杀英乂,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泛江游嘉、戎,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甫诗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年5月)


注释:①餔糒(būbèi):指食粮。②蹖驳(chuǎn)驳:杂乱。
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不,改右卫率府胄曹 行:赴任
B.至德二载,归凤翔 窜:逃亡
C.云安,移居夔州 次:暂住
D.又别赋笔杂著二十九篇 录:语录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道阻不赴,欲如荆楚 犹不能不之兴怀
B.自阆州挈家往依积土成山,风雨兴
C.泛江游嘉、戎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父之志
D.除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 及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主人公遭遇坎坷的一组是( )
①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②出甫为华州司功
③自负薪采相,餔糒不给
④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
⑤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⑥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③⑤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祖上原是襄阳人,因其曾祖父到巩县做县令,杜家人便迁到了河南巩县。
B.杜甫很正直,曾为房琯被罢免而直谏受到牵连,直到严武推荐后他才被授予官职。
C.上元二年,杜甫去依附镇守成都的严武,此后杜甫生活渐趋稳定,直到严武去世。
D.王原叔对搜集到的99卷杜甫作品进行删减,然后按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编辑为20卷。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
(2)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
(3)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13.通过序言介绍,我们了解到关于杜甫哪些方面的信息?请你进行概括。
2020-06-0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语文试题(二)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释]帝乡: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途中见杏花”,点明了诗人是在离开长安的辗转途程中看到杏花开放而写的诗作。
B.“长得看来犹有恨”中的“恨”是指花开易落、美景易逝,人们难以长守鲜花观赏。
C.颈联通过对“林、莺、春、蝶”的描写,突出了景色“早”“繁”“寒”“香的特点。
D.全诗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取得了很好的达效果。
15.首句后被叶绍翁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诗中的“一枝杏出墙头/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赏析。
16.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0-06-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