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0-12-11 3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作家作品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       )。一方面,“慢综艺”别只是围着造房子、开民宿转,生活是_______的;另一方面,“慢综艺”要提升原创能力,丰富节目模式,才能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避免“______”。观众喜欢“慢综艺”,是因为它可以让人远离______的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聆听内心深处的自己。今天的人们开始渴望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收看电视综艺的审美取向上,“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让观众在观看后产生共鸣,______,这是“慢综艺”节目获得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B.因为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
C.因为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D.更是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多姿多彩       稍纵即逝       热闹       敞开心扉
B.琳琅满目       昙花一现       热闹       推心置腹
C.琳琅满目       稍纵即逝       喧嚣       推心置腹
D.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       喧嚣       敞开心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B.“慢综艺”就是暗示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C.“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D.“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与喧哗,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4. 下面古诗词句子都涉及中国传统节日,请依此写出传统节日名称。
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③火树银花璀璨处,呼朋打谜胜登瀛。
④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传统节日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2-08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5.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征文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最近,本校同学陆续观看了“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深受启发。为了交流心得,增加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本校决定来一次“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参赛要求:内容实在,能反映出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语言简练生动,不超过千字左右。
2020-12-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容易(0.94)
6. 仿照示例,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
材料:
浪涛   喧嚣   呜咽
借豪放解读   用真情感悟   以傲骨见证
泪湿青衫   引吭高歌   情钟莲花
赤壁前   世俗声   琵琶声
2020-12-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起故乡的山梨,它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①________;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念念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②________!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有的,因为山丛之中,③________,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吃光了。

2020-12-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四、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摘编自鲁迅《空谈》)

文中运用许褚赤膊上阵的典故与课文第六部分用煤的形成进行比喻的意图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0-12-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地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

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摘编自石评梅《痛哭和珍》)

作者眼中的刘和珍与鲁迅笔下的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0-12-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小阅读-课外 | 较难(0.4)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胁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胁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摘编自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请简要赏析选文第二、三段。
2020-12-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五、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11. 下面是某网友摘录的网易论坛上一些网友在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发的帖子。如今,我们也学了这篇课文,请你在后面跟个帖吧。(200字左右。内容切题,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请勿用网络语言)

网友1:历史在不断重复,只是鲁迅先生再也不可重现了。先生即使没有其他建树,只凭此一篇文章也可传世不朽,因为文章里有人性的光辉与尊严,有爱的沉痛和恨的切骨,而这些是某些知识分子所缺少的。

网友2:时隔20年,重读《记念刘和珍君》,仍心灵震撼。为刘和珍泣,为鲁迅叹,苟活在血色中的我们要更奋然而前行!

网友3:这位伟大的女性是为中国而死,为你我而死的,有心的国人会永远记得她的英名——刘和珍。

网友4:我在高中时,知道了刘和珍,为她的事迹所感动。她是一个为了中国、为了中国人而英勇就义的英雄,向她致敬,给她献花!深深鞠躬,向她学习!

跟帖:
2020-12-08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战争爱国主义最高激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德国人从没有人见过的。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的不仅应得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十卷的Jean-Christophe,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近代法国三大诗人。那时槐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爱慕他,后来他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的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贝一流的作者,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不相干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不相干的。在罗兰一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这就好似青天里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二十二岁。过了几个星期罗兰差不多把那信忘都忘了,一天忽然接到一封邮件:三十八满页写的一封长信。那六十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地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的。这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此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只是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他的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十二部长篇剧本,三部最著名的传记,十大篇Jean-Christophe,算是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的一部,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五十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瘁不怠的罗兰身上:

⑥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仆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有删改)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十卷的Jean-Christophe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B.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D.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3.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战争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简要分析。
14.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2020-12-08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16.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7.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18.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19.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2020-07-09更新 | 369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作家作品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4
文言小题
1
小阅读
3
作文
1
现代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4
作家作品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4一般词语选择题组
50.65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得体  书面语和口头语语言表达
60.94句式仿写语言表达
7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二、文言小题
40.65文学常识综合非选择类
三、小阅读
80.65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课外
90.65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课外
100.4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课外
四、作文
110.65微写作微写作
五、现代文阅读
12-140.65徐志摩(1896-1945)  传记  理解重要句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文本
15-190.65其他散文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品味语言艺术文学类-单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