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瑞安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1-03 1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2021-01-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色古香: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突出了他的称呼和特长,也有利于表现犟黄老的性格特点。
B.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小说描述了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为人正直,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
D.村妇不懂欣赏,不满意犟黄老的水墨画作,不理解犟黄老的良苦用心,让犟黄老感到有些失望,这也暗示了这幅画作可能会被卖掉的结局。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正面表现犟黄老的形象,同时这段描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B.小屠、老屠先后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的情节,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一方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犟黄老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多次写犟黄老问索画者“索画何用”,刻画了主人公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为突出小说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D.“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村妇的这句话让犟黄老“心中一沉”,这为下文写画作被卖掉埋下了伏笔。
7.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8.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与欤!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10.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闻道也固先乎吾。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句读
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12.对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遣,吾未见其明也。
2021-01-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tuò)寺的钟声。
B.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C.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p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suǐ),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021-01-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困难(0.15)
15. 朱自清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荷塘月色》,下面哪个人最不可能给他点赞 (     
A.鲁迅B.史铁生C.郁达夫D.毛泽东
2021-01-02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