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浙江 高一 期末 2021-02-07 1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材料二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a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分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カ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材料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中“血缘社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中,职业、身分、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B.血缘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动,虽然填入结构的个人无法摆脱生命的限制,但结构本身却是稳定的。
C.血缘社会中,血缘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无法竞争,不容选择,只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就能减少很多社会纠纷的发生。
D.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能存在的,虽然血缘社会也发生交易,但交易是以馈赠来维持的,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上的靠近能够反映血缘上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B.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当“空间”概念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就可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
C.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当场清算”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的一种补充。
D.地缘作为契约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商业发展,在这里信用和法律同时发挥作用,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体现出乡土社会所缺乏的特性。
3.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是
A.小陈离开家乡温州,入职北京一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浙江温州”。
B.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股份。
C.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
D.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牛津

耿传明

①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T·S艾略特就曾在该院任教。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穿着专门的长袍出席,受邀的客人也要求穿燕尾服,系领结。到了晚餐会场,师生都依序站立,氛围肃穆,庄重,主持者首先以自古相传的仪轨用拉丁语祷告,行礼,然后入座。菜肴并不丰盛,我记得好像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钱锺书戏言:在牛津需吃够多少顿饭,才能毕业,指的就是这个。我有时会发一痴想,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是从周代的乡校、汉代的太学隋唐的国子监一路延续下来的,也许会更有底气和活力,因为根深才能叶茂,至少在校史上和牛津有得一拼吧。

②有段时间我租住在一个郊外的小镇Maston,这个小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多是一种别墅式的建筑。这些房子虽已有八十多年房龄,但在牛津绝对算不上老建筑,因为在这儿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建筑亦随处可见。

③从这个小镇到我所在的研究所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穿过牛津著名的大学公园,直达市内,全程大约有七八里路,基本上是纯任天然,以原生态的森林、小河、沼泽、野生草地为主,小河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队从容不迫、结队游弋的野鸭子。在路边有一块木质的指示牌,背面写了一句非常有趣宣传语:_______________。

④出了公园,就到了市内,附近坐落着几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学院,每个学院的一个突出标志便是它的高耸入云的教堂——一种被歌德称为上帝之树的古老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沿着学院的外墙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路边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大石屋,上面长满了青苔,石头上留存着一种苍黑色的印记,好像是经过漫长岁月濡染过留下的包浆

⑤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她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十七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的学院。

⑥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正在校方一筹莫展之际,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一封信,信中提到,捐助者当年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

⑦我曾问过导师这个传说的虚实,导师说她是二战后才来到牛津读书的,不知究竟,但是这类事情在牛津、剑桥乃至英国发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现在学院的财产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数百年来校父、校友们捐赠的土地和财产,这些构成了学校存在的坚实的财务基础,没有这个做家底,要把非盈利的大学数百年地延续下去是不太可能的。

⑧在英国生活期间,有时会遇到一些麻烦和不便。举个例子,我在牛津每天要走的那条公园小路,有一阵出现了问题。我当初选择在那个小镇租房,就因为有这条穿过公园直达市内的捷径,这样到我的工作地点,步行半个小时即可,沿途绿树黄花、小桥流水,野趣盎然。没想到刚搬过去半个月,牛津下了场大雨,把公园里的那条小土路给淹了。水虽然不深,刚没脚脖,但步行显然是过不去了。而此路不通,就只好绕行公园外的大路,那距离就大大增加了,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走到研究所。

⑨论说在小镇住的人也不少,每天像我这样走这条便捷小路到市内的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个,这样的问题显然也不是偶尔出现,为何公园当局就不能把小路整修一下,以方便行人呢?这话看似有理,但你要是固执己见就错了,因为你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而公园当局考虑的则是一旦把小路垫高、水流隔断,小路那边的沼泽就会缺水干涸、路边的芦苇就会枯死、水中的生物小鱼、青蛙等等就会陷入绝境,河里的野鸭子的快乐生活也就走到尽头了……

(选自《散文》2020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钱锺书的话,表面上看似在提倡多参加牛津大学这种庄重的晚餐,实则表明对牛津大学开放、个性、自由的学习方式的喜爱与认可。
B.文中插入三百多年橡树园的故事,主要为了表现牛津大学的捐赠者们坚守承诺、注重诚信的品质,证明财力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
C.作者提及在牛津看到很多古老的建筑,并强调它们的初建时间或距离当代的时间,使文中看似零散的访学见闻被“历史厚重”这一主线串联。
D.作者常用“我在牛津的时候”“我所在的研究所”等类似的叙述腔调展开话题,使文章呈现出“实录”型散文的特点,体现了“散文即真”的审美理念。
5.第③段提到“大学公园”路边的指示牌上,有一句有趣的宣传语。结合上下文,拟写宣传语(用中文表达),并说明理由。
6.本文发表于《散文》杂志,下面为“录用通知书”,请合理揣摩并写出审稿编辑的录用理由,50字左右。

《散文》录用通知书

录用标准(三个关键词)你的·发现·表达
录用理由:

2021-02-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

(乙)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礧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字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巅崖当道者; 限:像门槛一样
B.其高当岩之十九 度:推测
C.僧出器酌以余 饮:喝
D.乃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俾:使派
8.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
(1)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
A.之 则 矣B.者 则 焉C.者 乎 焉D.乎 者 矣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B.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C.其状如磁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D.其状如儡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
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
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3.姚鼐所属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义理”(鲜明的思想观点)、“考据”(确凿的事实材料)、“辞章”(精练的文字表达)三者并重,请就其中任意两点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1-02-02更新 | 53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汉末]《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
B.“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爱情和高洁,“芙蓉”“红藕”均指荷花。
C.《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
D.《涉》诗的“忧伤”一直伴老,李词的“忧伤”无法消除,都极写忧伤之多。
15.两首诗词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