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00033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1.下列关于“演习说”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幼年黑猩猩用牙齿嚼烂树叶汲取手掌中的水。
B.动物们利用追逐、躲藏、搏斗等行为来熟悉未来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C.成年黑猩猩在干旱季节用嚼烂的树叶取树洞中的水解渴。
D.“演习说”似乎并不符合生物世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即尽可能节省能量。
2.下列有关“自娱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娱说”认为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B.“自娱说”认为游戏行为不管是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都同样需要,并且与智能程度密切相关。
C.“自娱说”认为北极渡鸦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从雪坡上滑下是为了“自我娱乐”。
D.人类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紧张的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这种自得其乐的天性最强。
3.下列不属于“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的一项是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19-20高一·安徽淮北·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工匠主体的生产实践、文化惯习和集群关系,是受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的结果,亦是同期社会文化、经济、精神等特征的镜像映射。虽然,传统工匠文化空间表象涵盖了如工匠技艺、工匠器物、工匠观念、工匠实践等,但其内在却是一个关系体,是一组由工匠集群关系构成的结构体。不同组的关系体,构成了空间的工匠实践性知识,亦突显出工匠文化空间内涵的主体性。对此,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主体性既展现为物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核心),这是主体性的客观方面即工艺—社会结构亦即社会存在方面……同时,主体性也包括社会意识亦即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观方面。换言之,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作为主体的实践场,其实践性知识包含了主体的历史实践经验和文化社会意识,是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可见,工匠文化的集群系统建构出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实质,并与社会生产形成互嵌性关系,显现出其丰富的主体性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针对文化的集群系统提出文化综合体的概念。他以苏必利尔湖边的奥吉伟印第安人以野生稻谷为食,人们准确地把它当作他们文化的特质。因为他们以野生稻谷为食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活动,包含收割、晒干、去壳、扬谷、贮藏、烹制和食用,并进行与其相关的交换、赠送、分配、规则、责任等一系列围绕野生稻谷所进行的活动,并认为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名称就叫野生稻综合体,类似的文化综合体还有图腾崇拜、巫术、祭礼等。

虽然文化综合体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特质,但针对某种特定主题则可成为代表文化全部的内容。由此看来,并不能将传统工匠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特殊性的独立对象,而应当将其置于对文化综合体的理解当中。譬如,清代景德镇制作的御瓷,表面看是由制瓷工匠借助技艺所呈现的结果,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御瓷本身,还包含着朝纲权威、烧窑祭拜、传授方式、制器精神、造物观念等,这些围绕制瓷工匠而延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和精神意识,建构出一个以制作御瓷为特质的文化综合体。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体现象的内质:因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从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来看,首先,工匠文化处于文化场域之中,遵守着工匠习俗、工匠规则、工匠体制等,形成了制度互动的结构;其次,工匠文化中包括了技术美学和技术生活互动的两个层面;最后,工匠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实质。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了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这些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其中包含着与其相关的各个环节,并反映在工匠与生产、技术与艺术、伦理与社会等各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然而,工匠文化虽遵循着其自身的文化场域权利、规则和惯习,但外在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亦会对其文化产生相应的影响。抑或说,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存有不同文化特质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其空间结构受到文化综合体的构型与规则的影响,呈现出其独特的空间特征。

(摘编自邓文杰《从物质到虚拟: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大国工匠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匠文化是技能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过深入挖掘工匠文化内涵、特色,总结提炼工匠文化资源体系,创新工匠文化教育传播方式,推进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激活工匠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工匠职业身份认同与职业标识,激发工匠的主体意识、劳动精神和自主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工匠技能水平和生产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精神是工匠文化的灵魂。与传统工匠不同,现代生产方式、工艺技术赋予现代工匠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高端的、先进的、精密的制造业需要大量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文化既倡导追求卓越精致、崇尚完美极致,同时也鼓励打破思维固化,追求突破和革新,实现传统技艺的提升与超越。因此,弘扬工匠文化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构建技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摘编自范中健《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材料三:

1.下列对“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匠文化空间是受特定历史时间、工匠主体和同期社会特征影响而形成结构体。
B.由不同组关系体构成的实践性知识包含主观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客观方面的社会意识。
C.传统工匠文化空间应被置于对文化综合体的理解中,是因为其能代表相应文化特质。
D.传统工匠文化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了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社会小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综合体是由多种文化活动和实践组成的整体,如野生稻谷的生产、处理、交换等活动共同构成“野生稻综合体”。
B.工匠文化遵循其固定的文化规则和惯习,形成以不同文化特质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并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
C.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大国工匠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D.技能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是创新精神的灵魂,现代工匠需要成为相关技术技能人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工匠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财富,更涵盖了精神财富,是技能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B.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工匠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而材料二着眼于现实需求,强调工匠文化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C.材料一引用学者的观点,将传统工匠文化置于“文化综合体”的理解框架中,而材料二则通过理论分析论证其创新的必要。
D.两则材料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工匠文化的重视,强调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三图文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各工种人数呈现不均衡性,大木匠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工种,工种组织体系不健全,容易出现技艺应用不全的现象。
B.传统建筑工匠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将会越来越困难。
C.大部分工匠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较为专业、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科班培训,表明他们的传统建筑技艺很可能不高。
D.以上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涌向城市,使本就缺乏吸引力的传统工艺更加后继乏人。
5.请根据材料,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招。
2024-06-06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2019-10-16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汇集了诸多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技术观念。正由于此,考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源流,了解古代的技术传统,都需要研读《考工记》。

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齐人所作。齐国春秋称霸,战国称雄,不仅具有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其学术思想也十分活跃。齐统治者建稷下学宫,厚待四方学者,勉其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一度成为闻名诸国的学术中心。许多重要典籍已被学界肯定与极下有关。分析《考工记》可见,它与《管子》《晏子春秋》中某些述文相似或有联系,这不能说是巧合。倒是可以说《考工记》在齐国稷下产生的结论,有顺情合理之处。

关于《考工记》的性质,史学界基本肯定该书具有官书性质。这可从两方面具体说明。其一《考工记》反映出当时的手工生产已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书中所记六大技术门类三十个专业,各专业具体从事技术劳动的是百工,而其上都有专职官员管理生产,职称有”“”“。按该书记载,在某些专业分工中,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则称之为国工,即国家级工匠,这显然不是民间手工业的情况。《考工记》所记载的器物多为军品或宫廷用品。春秋时期,干戈不息,重要的兵器生产皆为国家控制,以保证兵器的数量和质量。而礼器、钟磬多供统治阶级所用,不是百姓生活所必需。其二《考工记》述及的多是具有制度性的生产操作规程、技术规范,而非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汇编,通观《考工记》,主要内容涉及;统一产品部件名称用语;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立生产工艺规范;规定产品检验制度、检验标准。这显然都不是技术资料之类的内容,而是具有国颁标准意味的生产技术制度。

关于《考工记》的技术工艺价值,分析《考工记》可见,该书所记载的木车制作、青铜合金配比、制钟技术、制弓技术等,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木车制作为例,春秋时期,木车已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作战装备,车的生产也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部类,正由于此《考工记》说一器而聚工多焉,车为多。《考工记》详细记载了木车主要部件的设计规范和制作工艺,以及检验车轮质量的方法。这些总汇性的记述加上古车实物,若与同时期古希腊的木车比,更能看出其中国特色。例如对制成的车轮,《考工记》要求进行严格检验:

规之,以视其圜也:萭之,以视其匡也;悬之,以视其辐之直也;水之,以视其平沉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也;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也。

自中国古代车辆制造技术达到《考工记》记述的高峰,以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考工记》虽说是手工业技术文献,但蕴含着和合观念。的意思是和谐、和睦,的意思是结合、联合。和合连用,不仅代表不同质的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思想理念。

(摘编自戴吾三《<考工记>——中国最早的技术文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齐人所作。
B.《考工记》详细记载了木车主要部件的设计规范、制作工艺和检验车轮质量的方法,为研究古代木车制造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C.《考工记》对中国古代车辆制造技术的记载具体而全面,以后有关文献对车辆制造技术的记述,再没有超越《考工记》的。
D.《考工记》这部手工业技术文献,不仅记载了手工业的制造技术,还阐述了和谐、和睦与结合、联合的“和合”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军事背景,以印证《考工记》出自稷下的结论。
B.文章第三段分两方面,对《考工记》的性质进行具体的阐释论述,结论使人信服。
C.文章多处引用《考工记》记载的文字,有力地论证了文章观点,使内容更加充实。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开篇总提,最后总结,中间段落分说《考工记》的三个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工记)产生于稷下学宫的结论有顺情合理之处,因为它与(管子晏子春秋》中某些述文相似或有联系。
B.从《考工记》的记载中可知古代手工业界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技术人员有职称,其中“国工”为最高职称。
C.从用圆规检验车轮、用萭检验车轮两侧平面、用悬垂线检验辐条等记载看,古代手工制造业早就有高质量意识。
D.与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汇编不同《考工记》建立了具有国颁标准意味的生产技术制度,这使其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2021-05-05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