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0139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          叹:赞叹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犹不能不之兴怀B.是人多以书假余
C.又悲夫古书之不存D.夫夷近,则游者众
3.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对于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是非常惋惜的。
B.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翻译下列句子。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注】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B.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C.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D.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B.“先王之政”与“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与王安石厚”与“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2022-08-27更新 | 2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相如持其璧睨柱B.召有司案图
C.遂许斋五日D.决负约不偿城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相如广成传舍
A.卷天下B.且庸人尚
C.左右欲相如D.欲因此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欲击柱                                                                 使工药淬之
B.秦王恐破璧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设九宾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臣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
2020-07-24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C.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B.王安石的散文遒劲清朗,在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中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C.“华山之阳”,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阳”。
D.古代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直称姓名,称字、号、斋名、谥号,称官名、爵名,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为籍贯,“萧君圭”为姓名,“君玉”为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金石可镂
C.神明自得D.蚯无爪牙之利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与“积善成德”中的“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B.非足也
C.不如登之博见也D.非能
6.找出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何陋之有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020-10-23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