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01445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午枕:即午睡。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C.“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通过对朱户画楼的描写,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
D.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宋]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注】,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帝王州:指金陵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词,这类作品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B.在王安石眼中,金陵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毕竟是晋代的事情了,回首历史,令人怅然。
C.下片前两句写作者独自绕着江边行游,然后登上高楼远眺,与上片的描写呼应,表现作者在谪居之中自我排遣,享受难得的闲适与自在。
D.下片结句化用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诗句,以景结情,但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与王勃的原诗句的意蕴不尽相同。
2.此词写于作者晚年谪居金陵之时,词中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3-01-08更新 | 17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时期。②门外楼头,指隋军已经打到都城的朱雀门外了,陈后主还和宠妃在楼上寻欢作乐。词末的“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所做,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登临金陵之所见,以“登临送目”统领下文,突出了金陵美景即使画笔也难以描绘。
B.“千里澄江似练”勾画出千里江面似白绢般柔软,“翠峰如簇”描绘了山峰似箭簇般峭拔。
C.下片“繁华竞逐”三句表现了六朝统治者因竞相追逐豪华的生活而相继亡国的历史悲剧。
D.“千古”两句意思是千百年来登临此处的人们只是空叹六朝的荣辱兴亡,并未思考历史教训。
2.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上片写壮丽的自然美景,下片借古抒发作者的感叹。
B.两首词都多处使用典故,作者借这些典故讽喻当今统治者。
C.两首词风格豪放,直抒胸臆,境界开阔,但王词立意更新颖。
D.苏词借古主要感叹个人命运,王词借古抒发的情感较为复杂。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2023-06-15更新 | 18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当时为辽占领,成了辽国都城。辛夷:香木名,名玉兰,又称迎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E.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其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2019-03-1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