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10145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理想之路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走了。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驾鹤西去,享年102岁。从安静的图书馆到繁华的摩天大楼,从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古典雍容的苏州博物馆,这位穿越世纪的老人,建筑生涯长达70多年,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上。对他的“设计人生”,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他把东方的匠人精神、中国的诗意美学、西方的执拗风格完美融合到每一个作品中,向世人呈现了什么是最极致的设计。

10岁那年,贝聿铭离开故里,随父亲前往上海定居。彼时,上海作为远东的金融中心,正在兴建24层的摩天大楼——上海国际饭店。

幼小的他站在仍在施工的高楼下,看着高耸入云的百米大厦,耳边听到的,却是父亲在和旁人议论的“外国设计师”。

他心中不解,拉着父亲的手问道:“中国的大房子,为什么要外国人来修建?”

父亲语塞,半天没能给他一个答复。

自那时起,有些东西开始在贝聿铭的心里生根发芽,很多年后功成名就,贝聿铭坦言“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后来他看了一部名为《大学幽默》的电影,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大学校园建筑和校园风情令他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越发浓厚,贝聿铭更加明确了“我要当一个建筑师”的理想。

20世纪30年代,仅有17岁,高中毕业的贝津铭赴美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开始了他创造美的建筑人生。

(二)创造令人震惊的美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2006年10月6目,他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90岁的他亲呢地称它为“我最亲爱的小女儿”。

他迄今设计了70多件作品,其中文化建筑占到绝大部分,这些作品往往从选址之初就开始引发争议,但最后,贝聿铭总能以建筑之美让批评者收声。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

与这些光荣纠缠在一起的,是业内外的争议,乃至抨击。在这方面,他是很有资本给年轻人上一课的。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建起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你喜欢我们的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被眉:“密特朗是个很大胆的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的一块疤”。

贝聿铭应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的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的”。

年轻时候做过不少商业建筑的贝聿铭,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馆、音乐厅、名人堂这类文化建筑的设计上。

“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苏州博物馆则有大隐隐于市的气度,贝聿能将馆址选在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设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的完整任。

贝聿铭没理会这些指责,“这是设计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设计初衷。”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进,最终赢得了肯定,

年轻时做过不少先锋设计的他,晚年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复古和传统的风格,他的解释是,“建筑不是服装,不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但他也不愿意人们说他保守,“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我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探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为达到最理想的设计风格,他宣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标。“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相关链接:

1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作品以公共建筑、文化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英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整合自徐梅《贝聿铭:创造令人震惊的美》和网络资料

1.下列有关传记内容的表述和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贝聿铭成为建筑大师的原因是幼年时在远东金融中心上海了解到当时在建的摩天大楼——上海国际饭店是外国人设计的。
B.贝聿铭设计的建筑“种”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苏州博物馆。
C.贝聿铭一生设计的七十多件作品,往往在争议中开始,最终以贝氏的建筑之美让批评者们心服口服,无可挑剔。
D.贝肃铭早年有不少先锋设计,到了晚年,风格展现出复古和传统,但并不保守,他追寻的是古典和创新的统一。
2.下列对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美是建筑师的至上追求。
B.评论并不重要,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对旁人的批评,建筑师要以厚脸皮来对待。
C.建筑设计时,不能赶时髦。如果一味按流行的风格设计,不流行了就只有拆掉。
D.敢于选择,敢于放弃,能够达到最理想的建筑设计风格展现出建筑师的实力。
E.建筑师不应给自己定位为古典派或现代派,应探索古典和创新结合的个人风格。
3.贝聿铭身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宁可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创立非欧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相关链接】

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

(《罗巴切夫斯基传略》)

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数学分支巡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树立塑像,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
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创立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
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突出了传主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高度责任感,丰富了传主形象。
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
E.罗巴切夫斯基和哥白尼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各自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我们对宇宙的奥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罗巴切夫斯基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2019-08-13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当然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杜甫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是“社交活动的必需品,贺喜庆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见《宋诗选注·王安石》)。要学诗,必须读诗,古代学子读完“三百千”三本小书后,就要学诗了。除了一些初级作品(如《千家诗》)外,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如五律七律,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

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杜诗的“分门集注本”一直流传到现在,民国期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热衷编纂、校订、注解、选编杜诗(在诗人个人选注中占第一位传世与存目近千种),坊间也乐于刊刻,可见它是畅销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杜诗在古代社会中普及程度。

中国人普遍缺少宗教信仰,更少宗教感,蔡元培先生倡导用美育代替宗教。中国优美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于陶冶之外还有教化作用,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

1.下列叙述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得益于宋代学者称他“圣于诗者”,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因有伦理价值思想并发扬它,儒学内涵丰富。
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C.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期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都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B.明代公安派代表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情和性情的诗句。
C.科举考试中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诗中的“五排”。
D.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积极意义。
2018-01-04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

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文

一块怀表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录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

(原载1990年3月号《散文》)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D.本文语言较为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既有对修表一事较详细的描写,又有满怀深情的对父亲的怀念等,在娓娓道来中引人感叹与思索。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
2.请分析下面第一句的含义以及第二句话的表达效果。
(1)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2)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
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概括三个层次的大意,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2020-02-04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