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4 题号:101716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中国科学报2013年4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毋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15版,作者陈泽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C.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0指数。
C.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施韦泽在综合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运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C.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D.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
4.假如要论证“人类不可能人为制造类似于SARS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观点,你能从上面材料中找到哪些论据?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乡村德治的重要资源。遵循乡村文化价值,通过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实现乡村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农业文化既体现在物质方面,如农具、地方品种、梯田,也体现在发展理念和信仰方面,如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循环利用、生态理念和农业信仰等。更多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如农业景观文化、农产品寓意文化等。农业文化与治理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农业文化中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农业文化赋予很多农产品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乡村手工艺的功能除了创造财富,满足村民生活与精神需求外,还凝结了村民们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朴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承载着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及精神信仰。手艺人就地取材,凭借手工劳动,把诸如泥土、石头、麦秸、竹子、柳条、玉米皮等天然材料制作成手工产品,并把产品功能和审美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

习俗作为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村民对作为本村成员身份的心理确认。这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心理认同,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能从心理层面唤起村民对村落利益的关心。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对乡村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维护乡村共同利益,这成为今天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础;二是组织乡里协同生活,在诸如婚丧大事的协力互助过程中,人们不仅体验到协作与互助观念,还有对礼仪的理解和为人处世方式的熏陶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三是维系村落共同生活秩序,村议事、制定村规民约、制裁和约束不良行为、调解纠纷矛盾等。

乡村文学艺术有庙会、花会、地方戏、杂耍、游戏、舞蹈、民族体育、故事、传说、民歌、乡土文学以及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和节日庆典中的文化娱乐内容。人们常用“喜闻乐见”形容村落文化形式,反映的是村落娱乐文化的乡土性和群体参与性特点。乡村文学艺术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像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很多娱乐形式都来源于生活。

乡村文化之所以能够发挥治理作用,是因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村民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具有一致和稳定的价值观,很多东西已经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在遵循乡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治理,最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乡村文化建设在增强农民的凝聚力,重现乡村生机,进一步实现乡村整合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乡村文化在促进交流信息、密切感情、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就是像乡村环境整治这样的工程,也可以从传统乡村文化中汲取智慧,受到启发。如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依托乡村作为实现循环利用的节点,乡村的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维系乡村低碳生活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朱启臻《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资源,当前情况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就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文化。
B.农业文化是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既反映农业生产需要,又体现农业发展理念和信仰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C.作为文化现象的生活习俗在维护乡村共同利益、组织乡里协同生活的基础上达到维系村落共同生活秩序的目的。
D.由于村民一般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所以只要在乡村治理中遵循乡村文化的特点,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四个角度解说了乡村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强调了传统文化蕴涵的治理智慧和作用。
B.文章在论述农业文化时,先从分类的角度阐释农业文化的特征,然后从两个维度讨论其与乡村治理的具体关系。
C.文章注重列举实例,不仅能很好地诠释相关的概念,而且能够更准确地论证相关的论点,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D.文章肯定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增强农民凝聚力,重现乡村生机,进一步实现乡村整合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德治”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事(柿)如意”“平平安安(苹果)”“健康长寿(桃)”“早(枣)生贵子”等文化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手工艺品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信仰、愿望等丰富内涵和工匠精神,使其价值超出使用价值而成为实施教化的载体。
C.乡村文艺通过寓教于乐实施教化,其传达出的对人的教导、感化意义会延续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
D.由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在农村推行的工程可以看出,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方面主要靠现代科技,传统乡村文化可有可无。
2021-04-16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者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思想在传统社会被演化为片面保全身体和一味追求传宗接代的硬性要求,甚至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文化陋习。

正因如此,20世纪以来传统孝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严厉批判,甚至彻底否定。据此,一些学者反对将孝文化判定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为它有太多的糟粕,是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传统,违情悖理,愚弄百姓。的确,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但是,撇开封建泡沫,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从整体上否认孝文化,就好比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倒掉,也就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割裂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则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虽然曾走向极端化,甚至被异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哪怕在今天,其对于培塑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和谐世界理念等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以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征和现代人文精神,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促使其去极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级化、去愚昧化,建构新型孝文化。

(摘编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化在由家庭伦理逐步扩大至一种文化体系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部分。
B.孝文化虽然本身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主要维护的仍是家庭中尊老孝亲的传统。
C.因为传统家庭孝道体系庞杂,所以传统孝文化在家庭方面产生的积极意义极为有限。
D.传统家庭孝道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所以孝道思想能够完成从私德到公德的升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孝文化最初存在的形式写起,逐层阐述了孝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
B.文章在论述传统孝文化有消极影响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客观地阐述了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肯定了传统孝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传统孝文化,重在对传统孝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化虽然内涵丰富,但私德之孝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因为“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
B.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否定孝文化就从整体上割裂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C.源于传统孝文化的孝悌、孝忠、孝廉思想对人际关系、社会以及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源远流长的传统孝文化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但我们仍期待新型孝文化的构建。
2020-10-2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一定能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人有一个“小我”开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方法因书而异,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读书的模式因人而异,别人的习惯不一定适合自己。
B.读书与修养自己的心性关系十分密切,只要能沉下心来读书,就能修养身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C.读书有助于人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健全理性地认识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D.读书本身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需要潜心思考;读书还需要选择,应该多读一些有助于修身的书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整体思路为如何读一为什么读一读什么,开篇从正反两面谈读书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B.文章第二段先比较理学与心学关于读书与修身的观点,再阐释读书对修身的重要意义。
C.文章第三段解析修身的具体内涵,引用《大学》的相关观点,有力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D.文章讨论读书的意义,既有对古人言行的阐释,又有对现实浮躁的批评,层次清晰,针对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存在读书“不求甚解”的情况,只认真对待所谓专业的书,对自认为非专业的书领悟不深。
B.朱熹认为读书胜于修身,王阳明与朱熹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读书没有用,应该重在修身。
C.修身的“身”与人的躯体无关,修身要求人的身体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D.一个人只有做到“正心诚意”,才能使自己行为和人格趋向稳定,使修身深入道德心理层面。
2020-05-1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