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018867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 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 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 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自“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 的政治主张;第 5、6 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 争的背景。第 38 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 61 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 9 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 12 窟东西壁 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字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 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 被称作“音乐窟”的第 12 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 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 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 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 态的、无声的 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 、社会发展、 。云冈石窟是研 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 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 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 城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 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乙】。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丙】。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 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丁】。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 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 735 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 492 座。壁画面积约 45000 平方米,彩塑 2400 余身,唐宋木构窟檐 5 座。1900 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 17 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 5 万 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 492 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 32 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 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 行的“秀骨清像”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 12 千米处的伊河两岸。493 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 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 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 30%,唐代占 60%,其他朝代仅占 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 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 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 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面“秀骨清像”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 35 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 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 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 140 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高僧昙曜“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连贯完整。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jīn):庄重严肃
B.攻(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温柔厚(dūn):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容具体但规模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甲】B.【乙】C.【丙】D.【丁】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依山开凿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D.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 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思想家、比较法学创始人之一的孟德斯鸠曾说,“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的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这一表述,通俗来说,就是法律制度必须本地化,即必须符合一个国家所倡导的价值,所传承的文化,所遵循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诸要素。

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民法总则》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目的写入了第一条,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整个法典第一条的重要内容和整个法典的价值所倚。

综观整个民法典草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在草案中都有体现。比如富强,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传统民法以交易为中心,本质上就是服务于交易和财富的创造。民法典草案所包含的物权制度、合同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其实就是力图通过对私人权利的保护,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民富国强的价值目标。

再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二字,更是写入了民法典草案总则编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是民法的核心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经济。民法典草案编纂在总则编中倡导诚信的价值原则,更在物权编、合同编的许多具体条款中建立起诚信利益导向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价值观的法治环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表征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两部分也有着浓墨重彩的表现。在婚姻家庭编,民法典草案新增了30日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设置冷静期,可以有效减少冲动型离婚,让夫妻双方从油盐酱醋、家长里短等琐碎争端中暂时走出来,冷静思考婚姻是否值得继续维系。这样的制度安排,与人民司法长期奉行的“劝和不劝离”的审判路线一致。在继承编,民法典草案增加了一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该规定有效地扩大了代位继承的范围,是法律与时俱进的积极表现。我国继承法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法律只规定了“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的情形。但是,随着我国家庭规模的缩小,甚至出现了“丁克”“失独”等情况,法定继承人也在减少。现实生活中,没有子女的老人经常会受到侄儿、侄女等非法定继承人在生活上的照顾甚至是扶养。民法典草案设计这样的制度补充,实际上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民法典草案体现的中国民法浓厚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实际上也是立法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外在表征。这也再次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摘编自人民网评《民法典草案是时代价值、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民法总则》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民法法典的重要内容和价值所倚。
B.民法典草案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民富国强的价值目标,制定了物权制度、合同制度、知识产权制度。
C.建立诚信利益导向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价值观的法治环境,表征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D.我国民法要走适合自己特点之道路而不能照搬他国模式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我国独特的国情。
2.下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孟德斯鸠的话是为了论证“适合一个国家的法律不可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民法典草案是时代价值、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
C.文章第五段以继承法为例,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民法典草案与时俱进的特点,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经济,所以民法典草案把“诚信”列为总则编的基本原则。
B.在婚姻家庭编,民法典草案新增了离婚冷静期是为了让夫妻双方有时间冷静思考矛盾是否要用离婚来解决。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劝和不劝离”都是民族精神的表征,也是人民司法长期奉行的审判路线。
D.新的民法典草案修改了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继承法,是为了应对新出现的“丁克”“失独”等情况。
2020-11-22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要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材料二:

   

材料三: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一大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涌现出来,“融媒体记者,就应该干吗吗行,做啥啥精”。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唯一不变的状态就是改变。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方面,新华社走在前列——2015年推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写稿系统“快笔小新”;2017年底,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

以内容创新唱响时代强音。人民日报社策划推出5篇“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系列报道和14篇“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新华社推出《心中的牵挂》《答卷》《誓言》《那年,我们21》等5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重磅融媒体产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出时政报道“组合拳”,以《时政新闻眼》、时政微视频《Ⅴ观》等第一时间准确报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调研考察时的感人瞬间,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风范。

创新对外传播手段,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势,以“好运中国”“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哥”方丹、“美国小哥”艾瑞克、“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新华社“New 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YouTube、Instagram、连我、VK六大平台使用19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1亿,跻身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最前列,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摘编自《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说明媒体融合发展要注意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B.由材料二可知,当今我国网民已超八亿,其中手机网民占网民比例高达98.6%,十一年间发展迅猛。
C.要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可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势,扩大“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D.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变”是常态,“变”才是“不变”的,新闻传播者也在大胆尝试新手段新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思想、方法等方面对媒体提出了要求,以期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为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B.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极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这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C.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所以,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就成为解决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问题的充分条件。
D.新华社推出了《心中的牵挂》《答卷》等5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重磅融媒体产品,可见媒体在内容方面创新,可以讲好时代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新时代需要推动新媒体融合”的观点的一项是(       
A.新兴媒体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承担引导主流舆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责。
B.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应对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的要求。主流媒体可以引导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C.主流媒体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建设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把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
D.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能够为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提供平台,能够传递党的声音,帮助国家获取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在全媒体时代,应如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守正创新”地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8-11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可以共生共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强调一般性、普遍性当中广泛且必然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东西方哲学同声相应,揭示出世界的多样性。

人类文明也不是只有一个色调、一种模式,可以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文化发展出“明德慎刑”“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并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形成完备制度,蔚为大观的《唐六典》等历代王朝大典即是明证;古代地中海地区广泛的贸易活动,催生出商品交换规则十分发达尤以民法见长的罗马法。今天,法治已从传统和古典发展到现代,然而世界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法治模式不可能定于一尊。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制度的生成和运作模式具有显著区别。人类法治文明并没有因走向现代化而失去丰富多彩、流于千篇一律,反而在体现世界性的同时保持本土性,呈现出一幅各美其美的图景。

就拿基本的司法制度来说,人类法治文明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英美等国的法官可以找出若干年前的判例去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欧洲大陆的法官则主要依照体系庞大、逻辑严密的刑法典定罪量刑。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国情特点、历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究竟通过哪种途径来实现法治、法治的具体制度如何安排等,并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实现机制和评价标准。可见,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虽有一定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归根结底源于各国法治“土壤”的不同。不同的国情必然使不同国家走上各具特色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思想,所以中国人民追求大一统的政治发展格局,形成国家法制统一的文明传统。

法治文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既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也是法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照抄别国的法治模式构建起自己的法治文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走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意愿。这一法治道路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能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在探索自己法治道路的同时,也为不同法治文明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这些国家分属于不同法律体系。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交流合作,倡导各国共同为建立更加公平的多边合作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仅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以实际行动促进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9-06-12 作者 步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东西方哲学家的言语,意在说明在多样性问题上,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是同声相应的。
B.《唐六典》的出现,表明古代法系建设中的中国,在规范国家运行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制度。
C.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表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法治的生成和运作模式会有明显不同。
D.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些决定了法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 1—2 自然节,虽然并没有涉及法治文明这个中心话题,但是却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B.第 5 节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提出的问题,并引出下文对我国有关法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介绍。
C.第 4 节中,以英美、欧洲大陆法官判案为例,意在说明法治文明的形成没有统一的建构模式。
D.本文属于卒章显志式的论述结构,末段提出中心论点:人类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则与其相互解释。
B.中国努力促进不同法治文明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使得“一带一路”的倡议吸引众多国家参与。
C.法治文明的现代性与丰富多彩化、世界性与本土性共生共存,才会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法治文明和谐图景。
D.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民提供给世界的一份“中国方案”。
2020-01-11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