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02184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闹乎?”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召为工部员外郎,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B.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C.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D.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
B.改是指改任官职,徙、调、转都是指调动改任官职,左迁、出、谪都是指降职。
C.六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技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后亦指“六经”。
D.给事中,其主要职能是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隋唐以后,负责审议封驳敕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B.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坚守信用,反对违背誓言的做法。他上朝时论及攻打燕州的事,认为如果违背盟誓,那么一定会招致祸乱,他坚持自己的看法,离开了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贷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选自《宋史·范讽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D.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C.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D.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5.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2023-07-04更新 | 1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补千牛备身。开宝八年,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远人便之。知蔡州,以善政,吏良列奏借留。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下堂,随问而答。拜参知政事。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二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入曰: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用其策。

后继迁子竟纳请命,端之力也。真宗立,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明年夏,被疾,卒,年六十六,谥正惠。

端有器量,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补千牛备身”的“荫”,本指阴影,引申义是在封建时代子辈因为祖上有大功而得到封赏,和“封妻荫子”的“荫”含义不同。
B.“为政清简”的“简”是简约之意,和“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不同。
C.“即用其策”的“即”是立刻马上之意,和“若即若离”的“即”含义不同。
D.“纳款请命”的“款”意为真诚的心意,和“夜款门而谒”的“款”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善为政,成效显著。在成都做知府时,他清廉俭约,远人都感到非常方便;管理蔡州时,因为治理得好,被吏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B.吕端能谦让,顾全大局。他担任宰相后,担心参知政事寇准内心不平,于是请求皇帝让他和自己共掌宰相事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
C.吕端有才华,深受信任。有人说吕端糊涂,但宋太宗认为他大事不糊涂,仍然决定任他做相;宋真宗对他很尊敬,赞赏并采纳他的意见。
D.吕端有远略,虑事周全。宋太宗曾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分析了这样做的弊端,制止了太宗,李继迁的儿子很快就因此投降了宋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鞫于府。
(2)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2023-06-10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制”指军事方面的制度,在中国首见于战国时期。南宋起,“兵制”一词盛行,但“军制”、“兵制”两词并用,含义相当。
B.中国古代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长江以东的地区在右手一边,故称江右;长江以西的地区在左手一边,故称江左。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评定的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铁饭碗,而是根据年终考评,确定增减乃至取消。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寓含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主动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辛弃疾对议和后的南北形势有强硬的论断,在为官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2021-09-15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