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02263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记者张海磊) 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联合多个部门开展的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了解到,目前,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活动断层普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等重大防震减灾项目和工作均有较大进展。其中,2019年底四川将基本实现拥有地震预警服务能力。

据了解,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包括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和“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项目建成后,四川将在地震后提供秒级地震预警、1至2分钟内提供地震速报、2至5分钟内提供烈度速报、10分钟至2小时内给出灾情评估。

此外,四川省去年正式启动实施活动断层普查项目。截至2019年4月,阿坝州(含盆地地区)1 : 25万活动断层普查、松潘县1: 1万城市活动断层探查、阿坝州活断层普查监理项目及冕宁1:1万城市活动断层探查监理项目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中国宣布建设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实验场选择将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为主要研究区域。

(选自《宜宾日报》2019年5月1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四川日报的报道,截至2019年6月18日5时20分,四川宜宾地震共造成11人死亡,122人受伤。根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消息,由该所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分别提前10秒、提前61秒向宜宾、成都发出了预警,电视、手机、社区、学校等均同步发出地震预警,从而对人员进行了有效疏散。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也称作震时预警。

而地震预警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优势,提前向周边地区发出地震信号。研究表明,预警时间10 秒,伤亡减少39%;预警时间20秒,伤亡减少63%。

此次发挥作用的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鉴定。

(摘自ZOL中新网2019年6月18日)

材料四:

地震无法预报,但是可以预警。两者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也称作震时预警。

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预警系统的原理就是与地震波打时间差,监测站需要搜集分析震前3至前5秒内的数据,因此有20公里左右的盲区。但是在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距震源90至100公里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纵波传播速度为9100米/秒,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为3700米/秒,破坏力较大。地震预警就是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地震横波)到达之前向预警目标发出警告。地震预警更像是一场和地震波的“赛跑”,但面对绝大多数地震时,地震预警能够提供的有效预警时间不超过30秒。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2019年底四川将实现拥有地震预警服务能力。
B.预警项目建成后,能进行秒级地震预警、分级地震速报和烈度速报、时级给出灾情评估。
C.通过材料二可知,地震预警早晚有别,主要是晚上多数人处于睡眠状态,所以,晚上只对有震感无破坏性的情况进行预警。
D.6月18日四川宜宾发生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这就是地震预警的成功范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地震预警有多方面的作用,诸如控制电气、控制生产线防止交通事故等。
B.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而地震预警比纵波的速度还要快。
C.关于地震预警系统,即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早在2012年就已通过鉴定。
D.地震预警像是一场和地震波的“赛跑” ,它利用的是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优势。
3.请简要概括实施地震预警有什么好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D.“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C.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D.“包身工”成天成夜地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B.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包身工》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4.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
2022-12-18更新 | 2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何谓“新业态”?在国家统计局的界定中,新业态是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形式。

伴随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众多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职业中,有的已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如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有的已具备一定规模,如数字化运营师、互联网在线教育培训师等。同时,社区团购团长、版权购买师等新职业仍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新职业的兴起,孕育了众多就业岗位。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就业形态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同比增长4%。与此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阿里研究院与菜鸟网络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总人数已达203.3万,以20~30岁男性为主,近八成来自农村,日均工作9~10小时,工作不满1年的很常见。

(摘编自李心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新职业岗位》)

材料二:

当前,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促消费尤其是新型消费上下功夫。新型消费,是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我国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对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线下消费受到冲击,以在线办公远程教育、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助力经济回稳向好。今年8月的主要经济数据中,消费备受瞩目,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其中新型消费强势增长作用显著。新型消费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依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重要发力点。

(摘编白韩鑫《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

材料三:

新业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拥抱“互联网+”“智能+”的过程中萌发新芽、焕发活力。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传统的服饰企业,利用云计算对门店进行数据化改造,不仅打通线上线下销售,随时跟踪各种尺码、款式产品的销售情况,还将门店销售的动态实时数据与工厂相对接,用数据优化供应链,实现快速跟踪市场变化、以销定产。当有的品牌还在为店铺租金上涨、人工成本走高头疼时,这家企业却在去年创下成立20多年以来的最好业绩。用消费端的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供给,农业种植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升效率,化工生产运用云计算适时调整参数大幅降低成本……新业态不仅让传统产业“新”起来,更让其“潮”起来,进而为市场提供品类更多、品质更好、品牌更优的有效供给。

不仅如此,新业态的出现还具有自我生长的特点。每一种新业态的出现,都会为下一个新业态的出现奠定基础,从而激发更多人的创新创业热情。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有手机APP和“算法”推荐的兴起;有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撑,上亿人同时抢红包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地图导航、移动支付等技术支持,才会出现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反过来又为创业提供了新的舞台,新业态的出现因而不断自我加强。

(摘编自陈凌《新业态,向未来开疆拓土》,《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

1.下列对新业态新模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业态指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行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形式,具有自我生长等特点。
B.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这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需求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C.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能够完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助力中国经济回稳向好,逆势持续增长。
D.新业态发展和数字技术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地图导航、移动支付等技术支持,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就不会出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对新就业形态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业态的出现在增加工作岗位的同时,也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推动我国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拉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C.材料三中的案例说明,利用新业态信息化数字化等特点能够为企业解决店铺租金上涨、人工成本走高等困难,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业态新模式总是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行生叠加而出,现有的产业和领域能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奠定基础。
3.新业态新模式为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变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7-28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天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因1982年的这场洪水成为难民的人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时,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的心情。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被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的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防洪堤哪里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被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的阳光春天般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即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有删改)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逼近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个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稿既有对难民群体的描写,又有对万布林大街难民个体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灾难面前难民的焦虑紧张心态。
B.文中对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既营造了洪水逼近时紧张的氛围,又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
C.文中“现在是星期天的子夜时分”“现在是午夜”“现在,午夜过后”等时间词语既写出了作者在不同时段对灾情的观察,又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但个别地方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洪灾的恐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作者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和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3.本文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8-25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