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02591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
B.马克思主义中专门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些思想全部存在于马克思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C.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能让不同的思想文化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D.直到今天,值得辨别和警惕的,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依然是左右大国间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特色和思想文化的本源分析之前,文章开头先阐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关键原则和方向。
B.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鲜明地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国际关系的矛盾。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国际秩序思想的对比,目的是突出其优越性,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B.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因此催化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D.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难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相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借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文化类节目能受大众喜爱,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
B.《经典咏流传》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这对诗词当代化有深刻意义。
C.“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
D.诗词只要能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就可以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入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
B.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中用“首先”“其次”来标明论述条理。
C.文章结尾段表达了对传统诗词的信心,认为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D.文章论述“传统诗词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例证法,理据结合,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的瑰宝诗词能得到新的应用及传播,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B.节目内容与多种传播形式互动的创新之举,助力《经典咏流传》节目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C.有了《经典咏流传》体现出的文化生态,才有了在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诗歌体式“古风”体。
D.无论面临怎样的文化生态,诗词只有不脱离时代需求,不忽视大众审美,才不会失去生命力。
2020-05-07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在蒙曼看来,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

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将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

《中国诗词大会》还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百人团成员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年轻观众大开眼界。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挑战者必须依据比赛设置的关键字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竞赛感很强,观赏性很高。

(摘自《北京晨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诗词大会的100余位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我们有益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赞美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无论在地方选拔还是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在第九场攻擂的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台风稳健,喜怒不形于色,让康震都觉得“自己过于活跃”,董卿也笑称“自己不够稳重”。

(摘编自《深圳新闻网》)


材料四:

《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



1.下列对《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诗词基因,《中国诗词大会》一下子激发了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
B.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中国诗词大会》既充满了美感,又充满了哲理。
C.《中国诗词大会》只有不断地在赛制与环节方面创新,才能使比赛竞赛感强、观赏性高,选手也会超水平发挥。
D.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能考量选手是否充分地展示自己超强的诗词储备、临场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其他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作用。
B.《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百人团由参赛选手海选产生,通过争夺战产生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则被淘汰出局。
C.中国诗词大会徽标由图文组成。有汉字书写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字是李白的身影,举头望月:祥云和月,也可以看作是“诗词”的拼音首字母S和C。
D.诗词大会的选手们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淡泊名利。比如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上海中学生姜闻页就是这样的人。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说明中国诗词对人生成长的作用。
2020-01-02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
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它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大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也造成了毒害。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危机,所以对网络文化乱象着实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混乱即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去年一年之中,不良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行为乱象非常惊人: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父母竟然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还有行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在上班时沉迷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而被处罚或开除公职的。
另一种普遍的网络文化乱象,就是不少网民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肆意污蔑、恶性侮辱、破口漫骂。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管约束,他们不用负任何责任。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成群体性的乱象,相互鼓噪。加上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如果这样的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的话,将来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难以估计,切切不可低估。
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扭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充填自己的荷包。电脑、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但是,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上网主要是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早已令人痛苦地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不正常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又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于重视经济、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拜金文化,或可称之为金钱文化。在这样文化的熏陶下,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以钱为本,把“一切向前看”蜕变为 “一切向钱看”。这样以钱为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把不少人引向歧途。
社会文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人民向上,向前,是帮助人民提升素质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娱乐是文化的部分职责,但决不能是文化主流或发展方向。要指出的是,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会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危害,甚至毁灭。
(摘自《回顾与展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化乱象”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
B.网民在网上不负责任地毫无顾忌地污蔑、恶性侮辱等。
C.充填自己“荷包”的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D.网络文化中的娱乐文化。
2.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不仅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造成毒害,而且也危害到了成年人。
B.严重的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使网络已经完全退化为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
C.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网络文化出现了不正常现象。
D.健康的网络娱乐文化能够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3.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混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给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危害。
B.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将来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C.重视经济,忽视思想,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导致网络文化乱象。
D.在拜金文化的熏染下,会产生以钱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把不少人引入歧途。
2016-11-18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