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 《后汉书》编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02944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

(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B.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C.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有道,指被选用为有道之士,汉代科举考试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四科目。
B.尚书令,本是秦代少府属官,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
C.安车玄纁,安车指可坐乘的小车,玄指黑色和浅红色布帛,帝王用作礼聘贤士。
D.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在遭逢父母丧事时,必须暂时离职回到祖籍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自尊自重,品德高尚,因为家贫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决不接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具有恭让、节俭、谦逊等美德,为乡人称道。
B.徐稚淡薄名利,无意仕途。地方官府和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做官,他一概不前去就职;即使是汉桓帝亲自征召他为官,他也概不例外。
C.徐稚声誉远扬,一时名士。当陈蕃等上疏举荐天下贤士时,他的姓名被排在首位;当汉桓帝询问谁最优秀时,他又被陈评为第一。
D.徐稚家风淳朴,泽被后世,徐稚儿子徐胤受其影响,为人孝悌,隐居不仕;汉末盗贼听说徐胤品行,互相告诫不犯胤所居乡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蕃在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2)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B.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C.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D.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四行:考试从官,以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项品行作为选拔任用的标准。
B.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C.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以此来判别官员好坏的一种制度。
D.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要用来拘禁将相大臣。因官署在宫省北,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品行高洁,志向远大。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推荐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冀州赴任时,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之志。
B.范滂为人清高,不媚上司。升迁为光禄勋主事时,去参见陈蕃,陈蕃接受了跪拜之礼。范滂心中觉得很生气,打算弃官而去。
C.范滂不畏权贵,敢做敢当。劾奏刺史,尽管备受尚书的怀疑,也不屈从,甘愿以死谢罪。
D.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认为外甥不适合作官,宗资虽然生气,也只能无奈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②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2022-10-22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章皇帝讳炟,少宽容,好儒术。建初元年,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栗栗,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民,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明政之小大,以得人为本;乡举里选,必累功劳。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吠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治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四年,诏,于是下太常,大夫、博士、议郎及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焉。七年,诏曰:车驾行秋稼,观收获,皆精骑轻行,无他辎重。不得辄修道桥,遣吏逢迎,刺探起居,以为烦扰也。”

元和二年,诏曰:“《云:‘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又诏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①,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民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敬奉天气立秋如故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又诏曰:律十二月立春,不报以囚。《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②。

(选自《群书治要·后汉书·本纪》)

【注】①莩甲:萌芽。②报囚:判决囚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民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B.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民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C.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民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D.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民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士,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文中是对会试考中者的称呼,应考者是各省的举人。
B.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禄一百二十斛,因此称郡守为“二千石”。
C.博士,官名,秦汉时掌管图书,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之职。
D.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后气温回升,万物开始复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章帝勤理政务,重视选人。面对荐举名不副实、刑罚有失得当等诸多乱象忧心忡忡,因此责令有关官员精心举荐贤能。
B.汉章帝重视儒学,体恤民情。召集大夫、博士、诸儒等辩讲五经同异,并亲临裁决;巡行地方,轻车简从,不扰百姓。
C.汉章帝颁布新令,鼓励生育。新增规定:百姓生育,免三年人头税;有怀孕的,赐给孕妇胎养谷,丈夫免一年人头税。
D.汉章帝为人仁厚,为政宽容。要求官员宽大清明,着力矫正行贿枉法、刑罚苛刻之风,规定十一月、十二月不判决囚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政之小大,以得人为本;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2)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
5.对于当时举荐乖实不当的现象,汉章帝提出了怎样的选人标准?
2023-02-12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B.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C.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D.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书,道家经典著作,即《道德经》《清静经》《玉皇经》《度人经》等,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序”,周代称“庠”,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2)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
5.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2022-05-14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