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0302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

中国发明“一国两制”,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兵戎相见,解决国与国之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1997年香港回归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今天澳门回归也是一个成功的出例子,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阿根廷副外长指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使他的国家对以同样方式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抱有希望”。西班牙外交大臣表示,“一国两制”为解决西班牙与英国在直布罗陀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开创了先例”。俄罗斯的媒体也认为,俄罗斯与日本北方的纠纷可参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

今天,中国人民发明的“一国两制”已不仅仅属于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财产。香港、澳门成功回归,首先不能不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其次,不能不归功于中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区不断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充分显示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制度安排。

(摘编自《大公报》1999年12月19日)

材料二:

20年意气风发,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难忘回归前夕的愁云密布,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999年入境游客不足800万人次,失业率达6.4%。20年来,回到祖国怀抱的澳门一改颓势,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已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加至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入境总旅客超过3580万人次。2019年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在亚太地区4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九位,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博彩、旅游、会展、餐饮、酒店及零售业欣欣向荣,一个生机勃勃的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南海之滨。

20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氛围,但谁能想到在回归之前,这里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打击犯罪,一年时间就让凶杀案件减少了72%,纵火案件减少了40%。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治安改善。一份《澳门这十年》的民生工作总结中,介绍了一个普通澳门人家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货款……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特区政府施政所向让澳门居民所需所盼成为现实。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7日)

材料三: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澳门特别行政区坚决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正确行使高度自治权。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和国歌法等本地立法,成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有效落实。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相互关系,自觉维护行政长官权威,确保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顺畅运行。特别行政区民主政制有序发展,澳门居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会展、中医药、特色金融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双层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惠及全社会,澳门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轴线”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
B.“时代的轴线”不仅指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发展时代。
C.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决定用“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各自问题,这为各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找到出路。
D.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遗留问题的范例,“一国两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财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澳门能成功回归,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的提升,更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赡远瞩,政策成功。
B.澳门从回归前经济陷入衰退,到如今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
C.回归之前,澳门曾是愁云密布;回归之后,澳门就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安定和谐氛围。
D.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说明了“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的。
3.怎样才能让澳门行政特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1984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摘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抬高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材料三:


   

图1 2011-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图2 2011-2018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变化图


【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简称“全面小康指数”)以100为预期点。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四:今日的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房舍林立,游客络绎不绝。仅仅5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十八洞村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加工等产业体系,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今天,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其脱贫经验更复制、推广到了全州。这几年,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成为其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摘自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因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而且更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B.改革开放之初,“小康”这个词首先被邓小平同志使用,是因为需要运用“小康”这个词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C.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键又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8年末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每年均下降达一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降低最快。
B.2011-2018年的8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整体一路攀升,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13-2014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上升最快。
C.十八洞村从先前的贫困村经过5年发展为小康村,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此二者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脱贫经验复制、推广的重要性。
D.“结合实际”“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理念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充分实践。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06-01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乎国家命运,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我国近14亿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能稳得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再重申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将解决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并指出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前提。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稳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居安思危,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从历史上看,中国版图上的人口有几次减少近50%的现象,在当时没有主动计划生育的条件下,直接表现是战争、瘟疫、饥荒和农民运动的发生,而导火线多是农业大幅度减收和分配的不公。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解析》)

材料二:

1996—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9月11日发布信息,2020—2021年度我国三大谷物仍将供大于需,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绝对安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介绍,从季节上看,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供求形势看,国内谷物供需总体宽松,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又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粮食市场的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14281万吨,比上年增加121万吨,增长0.9%,夏粮成绩创历史新高。当然,更令人关注的是秋粮,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收购重中之重。从生产看,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长势总体正常,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各地加强田间管护,仍将是一个丰收年。

全年粮食有望丰收且粮食库存充足,从实际数据来看,我国粮食安全无虞,但一些风险因素值,得高度警惕。我国是产粮大国,在总量丰富背后,还存在较突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且玉米、芝麻等作物需求也高度依赖国外。从粮食质量看,由于种子质量和农业生产存在短板,我国高质量粮食供给不足。

粮食浪费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风险点。近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相比舌尖上的浪费,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同样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的粮食产量。

丰收固然可喜,但我国粮食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中长期及短期突发风险因素,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采取有效举措防患于未然。尤其是今年一波三折的生产过程,更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方面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摘编自《丰收一波三折凸显粮食安全极端重要性》,《北京青年报》2020年9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这句话说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任何时候政府都应当把粮食看作“政之本务”。
B.我国目前粮食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绝对安全,所以不应当对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过度担心。
C.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大多是由粮食问题引发的。
D.1996年到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是增加的,但是个别年份也出现下降的现象,2003年产量最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重视粮食问题,因为没有粮食安全,其他事情就难以展开。
B.从材料二来看,2015年到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基本稳定,总产量都在65000万吨以上。
C.如果我们整治好餐饮业粮食浪费,杜绝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每年就能节省出吉林全年的粮食产量。
D.2020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更加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国的粮食供应更安全。
2021-04-15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不仅仅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习近平阐释共享发展理念》)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各类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新生事物发展总是领先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创新就可能导致相关监管规则滞后。对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既要重视并加以解决,又不能因噎废食。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

(摘编自《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

材料三:

2016年11月,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仅时隔4个月,成都提出“3+7+N”协商管理制度,“N”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再只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内事”,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也必须广泛参与其中,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

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与城管等部门在共享单车协调供应、规范停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由各共享单车企业主导,“单车猎人”等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

(摘编自《以共享推动城市发展》)

1.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
B.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C.共享经济来自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
D.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创造,又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不限于经济领域,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多样化诉求。
B.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
C.共享经济要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D.共同治理的“成都模式”是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的探索。
3.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12-28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