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03124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 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之选拔,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相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2022-07-28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共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甫冠,指刚刚18岁。古代男子18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C.闻喜宴,唐宋时朝廷宴请新科进士与诸科及第者的宴席。宋时曾设宴于琼林苑,故亦称“琼林宴”。
D.昆弟,指兄弟,“如昆弟”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不喜华靡的性格特点。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2020-03-16更新 | 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 ①部勒:部署约束。②归沐:回家休假。③对内东门:到东门商议内务。④周怀政之诛:指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⑤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在州县里通过祭祀山神为皇上祈求长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                              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2023-06-29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