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其他清代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03199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汪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ù):贫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               濒:临近
B.遽京师               薄:靠近、逼近
C.不能办               卒:士兵
D.于是权贵人争        咎:责备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常不见听信。
4.申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示威。”其言鄙矣,而亦未尝非人情也。游士之屦,集于公卿之门,非必其能贵之也;蔬果之馈,集于千金之室,非必其能富之也。释、老之宫,饰金碧而奏笙钟,媚者匍伏以请命,非必服膺于其教也,庄丽动之耳。愚愚民以其荣观,心折魂戢而荧其异志,抑何为而不然哉!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

古之帝王,昭德威以柔天下,亦既灼见民情之所自戢,而纳之于信顺已奏九成于圜丘,因以使之知天;崇宗庙于七世,因以使之知孝;建两观以县法,因以使之知治;营灵台以候气,因以使之知时;立两阶于九级,因以使之知让。即其歆动之心,迪之于至德之域,视之有以耀其目,听之有以盈其耳,登之、降之、进之、退之、有以诒其安。然后人知大美之集,集于仁义礼乐之中,退而有以自惬。非权以诱天下也;至德之荣观,本有如是之洋溢也。贤者得其精意,愚不肖者矜其声容,壮丽之威至矣哉!而特不如何者徒以宫室相夸而已。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荣盛的景象。②戢:收敛。荧:迷亂,迷惑。③忠信而顺从。④圜丘: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九成:犹九重,言极高。⑤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县法”。⑥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的建筑。

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加点词“壮丽”在文中指的是             
2.下列对“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别是古代帝王使用它的胸怀不同罢了
B.不同的是古代帝王使用它觉得奇异罢了
C.但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心态不同罢了
D.只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用意不同罢了
3.第①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4.第②段中,作者对“壮丽之威”看法与萧何“徒以宫室相夸”不同,其不同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5.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19-10-14更新 | 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浚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B.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C.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D.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我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有“止息终了”的意思。“服阕”是指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B.畿指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C.学政官名。清代国子监置学政,掌管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等事务。
D.祠,又称祠堂、祠庙,是旧时供奉祭祀祖宗或有功德的先贤的建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铜尧体恤民情注重兴利除弊。任柏乡县知县时,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反对开浚旱涝不定的滏阳河。
B.邵嗣尧刚正不阿,一直执法严明。他依法惩治打人的旗兵和杀人的强盗;遭毁谤复出,再任御史时权要都忌惮他,所辖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C.邵嗣尧廉洁奉公,从不徇私谋利。他会试的主试官的家人犯了法,他严加惩处毫不宽恕杜绝贿赂;去世后清贫得连丧葬费用都靠同僚筹集。
D.邵嗣尧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剥夺官职后人民为他申诉;受康熙帝赏识担任江南学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士人百姓仍怀念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2)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浚之害归穷民矣。
2019-01-30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①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仇敌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②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③曰:“丹有罪焉,故书‘斩’④。”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荆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所笑而不受也。

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荆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非秦果能制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而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赢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

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身,故一切以儒者之论之。恶聂政⑤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⑥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狃(niǔ):因袭,拘泥。②王喜:燕王喜,战国末年燕国最后一代国君,太子丹的父亲。③宋儒;指朱熹,即下文的“考亭”。④斩:无罪被杀曰杀,有罪被杀曰斩。⑤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聂政为严遂刺死侠累。⑥乌附:乌头和附子,可入药,使用不当易导致中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仇敌法也          处:处理,对待
B.又何衅也                                        坐:因……而获罪
C.秦之横行而不可                              御:抵挡
D.故一切以儒者之论                       绳:制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所笑而不受也               皆出于此乎
B.即云幸而苟延                  激于义而死者也
C.则何其愚谬也                  臣死不避
D.譬如有医之药者               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批判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的功罪得失,反对“丹有罪焉”的观点,赞扬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论述了“以成败论得失”的荒谬。
B.作者认为,宋儒的观点颠倒了燕国灭亡的因果,混淆了判别懦夫和英豪的标准,反映出宋人的外交弱势心理。所以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
C.第五段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了“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和“讲和误其国”的可耻行径,宣泄自己郁积心中的对黑暗官场的愤激之情。
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类比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形象生动,结尾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正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
(2)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太 子 丹 者 且 收 合 六 国 之 余 烬 以 西 向 而 前 吾 恐 蠃 氏 之 亡 不 待 沛 公 之 入 关矣 其 以 泄 暴 秦 之 威 而 倡 天 下 之 义 莫 此 一 击 若 也
2020-11-0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