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03596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

齐中御府长信病,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意。诸客坐,未上食。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疾,往四五日,君要胁痛不可俯仰,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见建家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要脊痛,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意即为柔汤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意曰:治病,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
B.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
C.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
D.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仓长,古代职官名。“太仓”是古代设于都城储存粮食的总仓库,“太仓长”是掌管仓库的长官,掌仓谷事。
B.黄帝,古帝名。《黄帝内经》相传为其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
C.五色诊病,指中医通过五脏反映在人面部的五种气色以诊断疾病,“五色”指青、赤、蓝、黑、黄五种颜色。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淳于意师从阳庆后,让阳庆家富足起来,而且阳庆心中本来也十分喜欢淳于意,于是阳庆把自己收藏的秘方和书全教给了他。
B.淳于意诊脉精准。中御府长信曾在严寒时掉入河中,从此不能受寒。淳于意单从脉象就诊断出他患热病,开给他三剂药病就好了。
C.淳于意诊病善于观人气色。他一看到宋建就从其脸色诊断他腰胁疼痛,患“肾痹”之症;宋建的答话佐证了淳于意判断的准确性。
D.淳于意医术精妙,他精湛的医术得益于其丰厚的医学学养及多年的行医实践。他重视对切脉的运用,认为只有先把准了脉才可辨证施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疾,往四五日,君要胁痛不可俯仰,不亟治,病即入濡肾。
(2)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24-04-01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争,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劫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疲,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战争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戳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三A战B不C胜D城E门F不G守H越I遂J围K王L宫M杀N夫O差P而Q戳R其S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古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不同。
C.“吴王大说”的“说”通“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用法相同。
D.顿首,即扣头。是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闻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人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训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干钧重物体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危险了,又指出做事的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疲,此灭吴必矣。
5.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于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7-07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材料二: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注,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五羖,五羖大夫,指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见《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平子与孟氏A叔孙氏B三家C共攻D昭公E昭公师F败G奔H于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认为……骄横,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用法不同。
B.盖,意为“原来是”,与《狼》中“盖以诱敌”的“盖”意思相同。
C.家臣,指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后来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D.诸,兼词,与《促织》中“乃赏成,献诸抚军”的“诸”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晏子看来,孔子本可以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鲁君庸懦,肯定不听其言,孔子仍会投奔齐国。
B.齐景公问秦国国小地僻为何能称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秦穆公志大中正,善用贤人,所以能称霸西戎。
C.孔子用八个字概括为政之道,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建立等级伦理制度,社会秩序方可正常运行。
D.齐景公两次问政皆有所得,欲赐孔子封邑;但晏子嫉妒孔子才能,极力劝阻,于是齐景公不再向孔子问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2)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5.《晏子春秋》和《史记》对孔子未受齐景公重用的记载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3-20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