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04092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多地启动无人驾驶汽车路测,引发关注。随着业内大公司的持续推动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无人驾驶时代加速到来。不过,当前无人驾驶技术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角逐的阵地。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预计至2030年,与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虽然无人驾驶在技术方面日趋成熟,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无人驾驶的包容性还不足,尚未在国家层面形成明确、完整的无人驾驶法律和政策框架。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由于无人驾驶汽车无法明确“驾驶人”,一旦出了交通事故,责任方认定就变得十分困难。

无人驾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核心技术成熟,又需要智能交通设施完善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普及,还需要道路测试过关、交通法规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现在使用的传感器受特殊天气的影响较大,一旦遭遇恶劣天气,车辆可能无法完全正确地感知距离、识别标志和行人。而且,目前虽然多地已开展道路测试,但大多是封闭道路测试。此外,在现有条件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一些“无人驾驶”汽车也并不能真正做到“无人”,而是需要在特定范围、规定场景以及有人员监管的前提下实现。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将在不久的未来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代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驾驶方式。不过,在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前,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准备,加快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对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推动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实现创新驱动、结构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

(摘编自胡建兵《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仍需跨越诸多门槛》,《经济日报》2020年5月14日)

材料二:


   

(摘编自公众号“人工智能头条”《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三大应用造就“老司机”》)

材料三:

4月22日,外媒援引海外市场研究和咨询、数据及分析服务提供商J.D.Power的市场报告称,时至今日,部分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信心开始动摇,市场接受程度开始下降。

J.D.Power在该市场报告中总结道:“如果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最新看法有什么暗示的话,那便是汽车制造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J.D.Power表示, 在100点的指数范围内, 美国人对无人驾驶的信心从36点降至35点;在加拿大,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信心从39点降至36点。

同时,J.D.Power强调,这份数据调查来自今年3月, 那时北美地区还未发生大规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J.D.Power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昂, 如果消费者甚至还不能广泛接受它的话,这对汽车制造商来说将会是一条艰难的路。

J.D.Power旗下负责驾驶员互动与人机界面研究执行的董事Kristin Ko lodge表示:“他们(汽车制造商)正在推动消费者似乎不太感兴趣的技术。尤其是现在,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支出。他们在这些技术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他们也需要投资于消费者教育。”

有业内人士分析,绝大多数美国人(67%)不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也不认为社会已经准备好整合它,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甚至认为,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出现,人们可能会看到消费者不再专注于个人交通工具转而转向共享交通工具。许多公司把共享移动作为未来重新定义交通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北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信心下降》,环球网2020年4月23日)

1.下列有关“无人驾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的技术日益成熟,但目前依然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人”。
B.“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C.“无人驾驶”因无法明确“驾驶人”,若发生交通事故无法认定责任方。
D.“无人驾驶”代表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方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驾驶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得知,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仍然可以确信“无人驾驶”时代将会到来,我们需要做好各项准备。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传感器、计算机和执行器各司其职,协同完成“无人驾驶”的整个过程。
C.从材料三可以得知,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信心下降,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由专注个人交通工具转向专注共享交通工具。
D.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无人驾驶”尽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要好于美国,但对两国而言,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无人驾驶”想要真正进入人们生活,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夜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点至次日凌晨6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民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夜间销售额超全天总额的50%,餐饮夜间营业额甚至达到全天总额的60%。夜间休闲成为压力大的城市人的“充电站”,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我国的夜间经济经历了由单一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最初,夜间经济是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由白天向夜晚的延伸,通过增加营业时间来实现流量增加,北京的簋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就是夜间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代表。随后,夜间经济业态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以夜晚营业为主的服务行业,比如北京的三里屯、后海等商圈汇聚了大部分的酒吧,成为夜间经济的标签。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夜间旅游、演艺体验等新服务业态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南京的“夜泊秦淮”、桂林的“夜游两江”等均是依托于政府打造的灯光夜景的夜间游船项目;三亚市政府主持修建的海滨大道更是让市民蜂拥而至,看似并未直接产生消费,但是拉动了游客流量,间接增加了城市收入;夜游博物馆、“动物园奇妙夜”夏令营等项目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夜经济”崛起的背后,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人民论坛网,2019年10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夜间消费占比逐年提升,“80后”“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夜间经济”则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

“夜经济”带来的一个典型变化,就是“深夜食堂”的兴起。有调查显示,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能吃上晚餐者达到近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都要推迟,也推动了城市消费格局的变迁。尤其是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夜市、夜场电影等有着更强烈需求。24小时便利店,是租房时的重要参考;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也是年轻人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新生事物,推动消费时空悄然变化。

(摘编自《昆明“夜经济”潮起》,《昆明日报》,2019年08月22日)

材料三

作为承载“夜经济”的重要依托,有的步行街往往以购物和饮食为主,缺乏真正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元素。再者,在这些地方呈现的业态不少是“夜宵”,通过“千城一面”的冷饮、烤串等满足市民、游客舌尖上的需求,只饱了大家的“口福”,却没有满足“耳福和眼福”。因为没有自身特色,缺乏文化感召力,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没有辨识度。吃喝并非文化的唯一内涵,更不是束缚夜经济发展的桎梏,“夜经济”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概念,但文化底蕴应是其不变基因。

而且,这种文化应呈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序列,不只有时尚大气的高端文化,还要有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时尚气息或许是年轻人的专属,是一座城市具有现代感的文化标记,而市井气息是城市原住居民的美好记忆,也是对一座城市有感情的游客的重要“打卡”标的。这些文化气息的营造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供给作支撑,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是形而上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与“夜经济”文化品位的契合点,让文化气息与城市夜经济无缝街接。如西安主推“夜游西安”,力争将“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不倒翁”表演火遍全网,就是找准了文化定位、发展夜经济的优秀范例。

(摘编自蔺炳正《点亮城市“夜经济”,期待城市文化“赋能”》)

1.下列对“夜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临巨大压力的城市人,非常需要通过夜间的休闲来缓解压力,这是他们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关键。
B.“夜经济”不是一个新概念,在近年崛起之前,主要是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增加流量,拉动消费。
C.“夜经济”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部分城市的形象。
D.80后、90后作为夜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不仅对夜间物质生活有要求,对夜间精神生活也有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修建休闲娱乐场所,看似没有直接拉动个人消费,但有利于聚集人气,对经济也有间接推动。
B.近年来异常火爆的“深夜食堂”,为许多市民提供了方便,更推动了“夜经济”在各地的发展。
C.夜间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在吃穿用行方面,夜间消费额都分别占全天总额的一半以上。
D.不管是南京、桂林的游船夜游,还是西安的古都夜游,都抓住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着大批游客。
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夜经济”?
2020-05-04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

品牌时代的来临,承载的是一个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梦想和使命,需要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品牌壮大的过程,德国专注务实的工匠精神,美国高度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韩国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的推进机制,都给我们以启示。当C919国产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当中国高铁“扬帆出海”,我们不只有品牌之梦,更有品牌之力和品牌之智。

材料二

材料三:小仙炖、钟薛高、ito、北鼎……一批兼具好设计和高品质的国货品牌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并正逐渐成长为“中国制造”的新门面,成为新消费的代表。比如刚诞生两年的雪糕品牌钟薛高,凭借标志性的瓦片造型和不断迭代的口味类别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芳心。 事实上,90后和00后务实消费的理念,也为服装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传统产业的牌国货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2018年,国产运动品牌李宁首次亮相纽约时装周,以亮眼新潮的设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此后推出的球鞋系列“悟道”,以大胆的配色和解构设计,准确切中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迅速走红。

在产品优质的基础上,用设计感打动年轻消费者,回力、飞跃的帆布鞋,波司登的羽绒服,包括华为近期和眼镜潮牌GENTLEMONSTER跨界推出的智能眼镜,都延续这一套路成功转型,焕发新的活力。

老摘编自《毛文超乌镇演讲:新消费的机会将在细分领域迎来爆发》

材料四:

中国造,正当“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传统文化消费,新生代消费者为了彰显自我个性、打造个人属性标签,日渐乐于使用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以故宫推出的彩妆口红为例,一经推出,仅用一晚的时间即预订超过一千支,而这源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而晨光文具则与京剧“联姻”,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绘于文具之上,瞬间火爆市场。因为文创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几元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年营收80余亿元的大生意。

与此同时,一批电商平台纷纷“造潮”,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国潮新品。据了解,近年来,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天猫等电商平台都开始了对国潮市场的开拓。天猫从2017年就开始了对国潮的策划和重视,2018年更是在国货跨界、文化营销、国潮出海等各个方向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摘编自《颜值与性价比兼具,国货当潮源于创新彰显自信》《南方日报》)

1.下列对“国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市场上国潮涌动,显示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正在向经济强国迈进。
B.从材料二看,国潮消费者中以青年女性消费者为主,占比超过六成,她们撑起了国潮消费的半边天。
C.国潮的弄潮儿中既有小仙炖、钟薛高等新国货,也有回力、波司登等成功转型的老品牌。
D.国潮的兴起,其实就是国货的崛起,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转型,需要虚心向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努力提升质量,壮大品牌。
B.材料二显示,国货消费者集中的前10名城市都是一二线城市,说明那里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有较高的认可度和较强的购买力。
C.近年来,京东、唯品会、拼多多、天猫等一批电商平台纷纷“造潮”,孵化国潮新品,开拓国潮市场,彰显了他们对国货的自信。
D.为了彰显自我个性、打造个人属性标签,新生代消费者成为带有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消费主力军。
3.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当今“国潮”兴起的原因。
2020-01-08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纳影业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中国式大片”。其中,《中国机长》在国庆档取得26亿元票房,令人瞩目。《中国机长》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再现了当时千钧一发的空中劫难,展现了中国英雄机组的风采。

为了拍摄电影,我们走近民航英雄,深深地被他们感动。刘传健机长说,首先要敬畏生命,第二要敬畏职责,第三是敬畏规章。这体现的是职业化训练和严谨的作风。

谈到这部片子的拍摄,我们首先做到了真实还原。我们努力去还原故事,还原人物的情感和日常生活。演员根据人物原型去摸索自己的表演方式,越真实越好,包括每一句台词。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真实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人们长久地铭记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其次是精良的制作。中国没有一个专供拍摄电影的模拟机舱,剧组通过各方面协调,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里造了一架模拟机。这架模拟飞机可以模拟各种飞行动作,可以被拆分成几个部分。当然,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层面制作的精良,还在于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摘编自《光明日报·让“中国式大片”扛起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10月18日)

材料二:

5月14日清晨,川航3U8633在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操作得当,飞机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上人员除几位轻伤外,均平安落地。有人称赞机组成员心理素质强大,有人佩服机长“史诗级”生死迫降的超强本领,有人致敬机长在极端环境中保持清醒、准确操作的坚强意志。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最核心的是机长及全体机组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结合。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以保证飞行安全,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临危不乱、精确处置。刘传健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极端环境中,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迫降。这就是他的专业素养在危急时刻的生动体现。

作为飞行员,这条航线他已经飞了100多次。当飞机在高空中发生故障,他倾尽全力做到了一个机长应该做也能做到的一切-而这个“能做到”,则完全取决于他长期历练出来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一个行业被社会尊重、一个人让他人敬佩的重要内核。

虽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如飞行员一样,需要面对极端危险,但是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使命。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人们缘何为“川航机长”点赞》,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2018年7月10日,国航CA106香港至大连的航班在广州空域发生氧气面罩脱落事件。2018年7月13日,民航局公布因副驾驶在驾驶舱内吸电子烟,为防止烟雾烟味弥漫到客舱,错误地关闭了相邻空调组件,导致客舱氧气不足。

2018年7月28日,B-1533号飞机执行DZ6286南通一郑州一兰州、DZ6206兰州北京航班,东海航空一名飞行员在飞行途中3次允许一名女乘客进入驾驶舱,而且该乘客在后两个航段并未购票。

2019年11月3日,网友爆料,一位着非航空制服、未带任何证件的年轻女性在与民用客机驾驶舱高度疑似的环境中,十分开心地摆出“V”型手势自拍,面前的小桌板上还有3个喝茶用的茶具,原微博中还配有“超级感谢机长,实在是太开心了”的文字。经核实,该事件发生于2019年1月4日桂林航空GT1011桂林一扬州航班。

近几年民航领域的“么蛾子”事件已出现多次,其背后所暴露的问题,恐怕很难说仅仅只是偶然。

一方面,中国民航市场规模近些年迅速增长,民航驾驶员队伍也相应壮大,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为50504本,增幅为10.9%。

那么,航空市场壮大,航空飞行员增多,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是否同步跟进了?从频繁发生的失范事件看,对此不能不有足够的警醒。

另一方面,在相对较长的安全周期下,航空领域是否出现了安全方面的思想麻痹和管理放松,同样值得警惕。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匮乏,受教于安全时期下的经验教导,缺乏对安全事件的重视和理性客观的态度。接连几次类似问题,应该为此敲响警钟。“海恩法则”强调,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起事故隐患。依照这样的推定,航空安全实在容不得任何侥幸,任何的一次事故隐患都应该被严肃对待。中国的民航市场早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但对安全和规则的敬畏,不应该有丝毫放松。

(摘编自《光明网·机长带人进驾驶舱被终身禁飞,能否激活对安全的敬畏》,2019年11月4日)

1.下列对《中国机长》获26亿票房佳绩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努力去还原故事,还原人物的情感和日常生活,再现了当时千钧一发的空中劫难,展现了中国英雄机组的风采,因真实而打动观众。
B.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真实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长久地铭记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感染力较强
C.电影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拥有精良的制作,还能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D.电影充分体现了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理念,这一理念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笔者看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危急关头能成功备降,最主要的原因是机长及全体机组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
B.一个行业或个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就会被社会尊重,让他人敬佩。
C.虽然大多数行业不需要像飞行员一样面对极端危险,但我们还是应该向英雄机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
D.国航CA106、东海航空、桂林航空的事例说明航空公司的管理还存在问题,部分航空人不仅缺乏安全意识,更缺少对生命、职责、规章的敬畏。
3.请结合材料三,为航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0-05-07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