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041236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耕织叹(节选)

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古体,朴实而厚重,而且通篇用仄声韵,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
B.“往来逻视晓夕忙”写出了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放心不下,惟恐出现差错。
C.“香穗垂头秋登场”,表现“农民一年辛苦,终于迎来了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D.全诗写法上是直陈其事,有铺垫,也有升华,语言凝练雄健,较能打动读者。
2.本诗感叹农民的不幸,用词形象传神,并带有情感,试予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梢青

黄简

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翠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因生病而无法饮酒消愁,本是悦耳动听的黄莺的啼叫,令其心生厌烦,衬托出其内心的愁苦。
B.“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中“惊”“认”两个动词相对,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把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C.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清明后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上片的流莺、花柳皆是眼前身边之录,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开拓出“长亭短亭”使全词豁然开朗。
E.柳梢青不仅是这首词的词牌,同时又是本词的题目,下片的“天涯翠𪩘层层”写主人公看到层层群山变绿的景象,这句与后面代表春风的“东风”一词均在点明题目“柳梢青”。
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18-01-23更新 | 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夜啼春思

[北宋]赵令畤【注】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注】作者因与苏东坡结交而受牵连,为新党排斥,仕途不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通过景物描写点明地点和时间。地点是一处有院墙围护着的楼阁里,时间是柳絮飘零的仲春时节的晚上。
B.“弱絮”“萦帘”、“低花”“碍月”的视觉观察所见,映衬出芳春月夜怀远的闺人形象。
C.词中说“年年春事关心事”,可见离人远去之久,春归而人不归,所以当发现楼外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主人公不禁柔肠寸断。
D.“鸾衾翠减”是指绣有鸾鸟图案的翠色被面已经褪色,照应上片的“年年”二字,以翠被褪色暗示离人别去时间之久。
2.“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0-10-21更新 | 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019-10-10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