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九中高三我为高考赛命题语文试题1
安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06-19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四大特征。跟作家的书面创作、书本传播相比,口头创作和传播是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每一次讲述(或讲唱)都是一种创新,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种再创作。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一个在表演中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能够建构社会记忆,成为体现社会记忆的标杆。

②“社会记忆”最早为法国人莫里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认为一个人的记忆从来都不是个人的特别定制,而是产生于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个人只能在集体的、社会的框架内进行回忆。集体记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哈布瓦赫把集体记忆称作社会记忆。20世纪后期,记忆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学者们不再满足于讨论集体如何决定个体的回忆,转而探讨整个社会如何记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这是保持一个民族的基本特性、维护内部成员相互认同的根基。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对于维系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记忆从古代延续到当代,也参与到对当下社会记忆的建构,并呈现出当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

③古老的神话被当代社会征用,在新时代发挥新的记忆功能,也为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今天追述中国悠久的历史,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通过引用古代神话来表达的。伏羲、女娲、西王母、夸父、嫦娥、嫘祖、仓颉等神话,至今仍为人们所讲述,并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的探月航天器以嫦娥命名,有一种中文输入法叫“仓颉输入法”,这些都是用神话人物命名的。中国古老神话至今仍在被讲述和引用,为今天的生活服务。今天我们讨论中国取得的光辉成就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征用古老神话营造共同的历史氛围,构建共同的社会记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认同感和凝聚力。

④民间传说也在当代语境下参与社会记忆建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出了新的婚姻法,为宣传婚姻自主,适应时代需求,著名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改编成越剧《梁祝抗婚》,宣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正当性。这部戏曲的演出反过来影响民间口头讲述,在此后整理的梁祝传说各种文本中,反对包办婚姻、求爱情自主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故事情节。古老而优美的传说体现了新时代的思想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记忆的载体。

⑤民间文学由口头性引申而来的变异性,让民间文学成为开放的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不仅承载跨越世代的文化记忆,也能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特质。当代民间文学的面貌,就是当代中国社会记忆的面貌。

(选自2020年04月13日       《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民众口头创作与传承的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四大特征,集体性应是它最核心的特征。
B.民间文学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标杆,不断建构社会记忆的内容,能够扩大口头传播的开放性,并汲取当下新的文化思想。
C.伏羲、女娲、西王母、夸父等神话是中华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建构当下社会记忆。
D.民间传说也应与时俱进,可以因时代不同而增加不同内容,体现着时代精神,这也是它们参与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对民间文学的社会记忆构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B.文章首段采用比较的方式与因果论证方法,论述了民间文学建构社会记忆的必然性。
C.文章引用法国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社会记忆观点,增添了文章内涵,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三、四段摆事实讲道理,阐释了古老神话与民间传说参与当下社会记忆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往往是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个体在此过程中可以因自己的不同理解,加入独特的经验、情感与想象。
B.集体记忆一般是通过个体记忆实现的,它通常是立足于当下观念、利益与需要对过去进行重构记忆,并决定着个体记忆。
C.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都是立足于当下对过去的记忆,其中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内涵应是一致的。
D.民间文学是一个在民众表演中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它变异性特点又让民间文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商务部于2月9日指出,对疫情不那么严重的地区,要适当扩大多业态的经营范围开业,不能搞一刀切,一关了之。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将逐步迎来返程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仅靠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返工人员动辄劝返堵截并不足以真正守好城市门户。最稳妥也靠得住的,还是清晰优化的工作流程和精细无盲点的政策安全网。比如,如何为返工人员创造基本的隔离条件?谁来监督落实一定天数的隔离要求?如发现体温异常、疑似患者如何收治?如何面对突增的公共交通需求和随之上涨的安全隐患等?都需要有可操作性的详细预案。

2月上旬,江苏苏州率先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因前瞻性和担当精神而赢得广泛赞赏。随后,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先后因地制宜出台帮扶政策,缓解企业复产压力。

(摘编自2020.02.14《光明日报》)

材料二:

复工复产的节奏不能乱、底线不能失,尤其是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领域,更要杜绝“松一松,为速度让步”的错误想法。复工复产,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一旦出现事故,不仅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可能造成负面舆情、影响发展信心。当前的安全生产压力很大,一定要坚守安全底线。一方面,生产从停工到再启,需要管养、维护和检查的环节多,抓安全生产是每年春节后复产的必备环节,今年更长的停工期意味着更多的隐患点;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疫情耽误了生产,需要尽快完成积压的订单,客观上的“抢跑冲动”可能会挤占其对生产安全的关注;此外,有的企业招工困难,人手不足或员工熟练度不够,也会构成安全生产隐患。各种特殊因素的叠加,要求各职能部门更加担当有为,把安全生产抓早、抓细、抓实,引导督促辖区内的企业肩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监管督导工作中应根据对象类别的不同,以务实创新的手段,兼顾疫情防控需要和风险防范要求,兼顾企业帮扶和隐患消除,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增彩不增负。

(摘编自2020.03.12《新华日报》)

材料三:

疫情防控,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长远发展。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偏废。现实中,用工短缺、物流紧张、资金不足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复工不同步等问题,确实影响着企业的实际复产效率。但抛开客观因素,部分单位部门不主动、不灵活,抱着“死框框”搞“一刀切”,恐怕也是影响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有的为了“豁免责任”,以防疫为由拖慢复工复产,以求绝对不出问题;有的执行“僵化刻板”,面对企业需求只会“无能为力”,而不想方设法。这些“梗阻”,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工复产,要的是真功实做,首先就是破除懒政思维,敢担责、敢任事,愿作为、善作为。

(摘编自2020.04.10《北京日报》)

材料四: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信息化手段延伸到复工复产各个方面,成为防疫、生产两不误的重要抓手。比如,2月初疫情正重,湖北、云贵、四川等多地的农产品销路受阻,相关企业紧急开通助农绿色通道,农民集体直播卖菜。如今,传统食品、餐饮企业纷纷开启“云工作”模式,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线上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经济“在线”进程换挡加速,蓬勃的线上消费对冲了低迷的线下消费,给各行各业应对危机和自身转型带来了全新机遇。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释放出强大潜力,有效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为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供给侧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等角度,促进居民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口,扩大我国新兴消费业态;拓展小城市与农村消费,进一步改善物流、交通等消费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挖掘消费升级潜力,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完善国内消费环境,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进展,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摘编自,2020年04月14日“中国江苏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主体,复工复产应该以疫情防控的好转为前提。
B.北上广等大都市面对返工人员不能仅是劝返堵截,还应制定系列可操作的精细化预案。
C.企业复工复产的困难包含着许多主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对生活性服务业影响较大。
D.促进消费、拓展市场、提高收入,均是我国眼前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进展的重要手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守安全底线、保驾护航发展是当前复工复产的头等大事,否则,将会带来负面舆情。
B.当前,环节众多、订单压力、人员不足等因素都会给企业的复工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
C.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理应在复工复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阻碍因素。
D.疫情暴发以来,信息化手段延伸到复工复产各个方面,它为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6.根据上述四则材料,概括说明应该从哪些方面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2020-06-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九中高三我为高考赛命题语文试题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杆节

孙晓燕

香通阿普误把跟自己一起打猎的同伴普腊玛射死了。普腊玛的儿子托龙一瘸一拐地赶来时,阿普坐在地上抱着他儿时伙伴普腊玛伤心地哭。“我明明射的是野猪啊,怎么就……”托龙跪下抱着父亲,哭声震动山谷。

阿普是寨子里刀杆节上唯一会“上刀山”的香通。他漂亮的女儿和老婆傻呆呆的站在一旁。人们议论着托龙的苦命,从小没有娘,一条腿有残疾。快三十岁了,还没有媳妇。有的人喊“快报警吧。”阿普的老婆听后,悲伤地求着托龙:“孩子求求你别报案。”

托龙抬起头来,两眼血红,声音如一只野兽般嘶哑:“我只有这一个亲人,没了阿爸,谁听我说话!谁等着我回家……”一切都安静了,只有红头长尾山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那是用黑草乌泡过的毒箭……”

娜姗是寨子最漂亮的姑娘,山茶花一样的脸蛋,清泉一样的目光。“春浴节”上,许多小伙子向她表达过爱意,寨子里外的小伙们没有不想娶娜姗做老婆的,可是她还没有一个意中人。娜姗自小和托龙一起玩耍,托龙也想娶娜姗做老婆,知道娜姗不喜欢他。看着小伙子们争抢着亲近娜姗,只好强忍着一腔妒火。

一位头发灰白,长着鹰钩鼻子和模糊眼睛,带着巨大的银耳饰,麻衣外挂着一串珠子的老者说:“那就让阿普多赔些钱给托龙,这孩子命苦啊!”

托龙仍然跪着哭喊:“我不要钱,阿爸的命能钱买回来吗?”“你可以盖一间新竹楼,再买……”人群里有人搭话。

“不要,阿爸没了,家没了,要竹楼有什么用?”几个阿妈叽叽喳喳议论着,声音由小到大:“托龙阿爸没了,连个做饭的都没有。”老者像是听明白了,看着阿普说:“你和普腊玛从小是兄弟,娜姗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不防让娜姗给托龙做了媳妇,冤仇宜解不宜结。”娜姗的妈妈哭着拍打着地面说:“那怎么行,那怎么行,她才十六岁。”阿普颤巍巍地站起来说:“我杀了人,我去自首。”

托龙愤怒地站起身,老者拉住他的衣襟。说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娜姗先以儿媳妇的身份参加葬礼。

出殡前全寨的人都去托龙家跳葬舞。按照风俗,将他生前所用砍刀、弩弓、箭包、烟袋等为随葬品,一起埋葬。托龙相信父亲在那边会用这些工具继续耕作。

娜姗跟托龙一起跪下为托龙父亲唱“……到了祖山我不再送你\你父母接你你妻子接你……”娜姗哭得两眼红肿,伤心欲绝。

娜姗父母接她回去的时候,托龙目光冷冷地说让娜姗留下做媳妇,就不报案了。又是那个老者来说情,说娜姗还小,到了结婚年龄再办也来得及。托龙看了看娜姗,答应明年再娶娜姗。

有两个月就要到刀杆节了。寨子里议论着阿普病倒了,做不成香通了。几头红头长尾山雀在枝叶间发出一连串叹息声:“没有爬刀梯的刀杆节……没有爬刀梯……”娜姗恨自己不是男孩,不能代替父亲。

刀杆节这一天终于到了。寨子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多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寨子里男女老幼挤满广场。

娜姗和母亲劝着阿普,说上刀山会要了他的命。阿普却像是抱定一死。就在他撑着颤巍巍的身体准备登刀梯的时候。一个头戴蓝布帽,身装红袍的人,一瘸一拐冲到刀杆树下,他把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只见他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在下层锋利的刀刃上,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当他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在场的人个个瞠目结舌,然后爆发出一阵惊呼。原来登刀梯的人是托龙。

托龙从刀梯上下来时,娜姗采了一把野花举到他胸前,寨子的长者见状给他们端来了“连心酒”两个人脸贴着脸肩靠肩一饮而尽。

娜姗的父母决定第二年的刀杆节后,给两个孩子办婚礼。到了第二年的刀杆节,穿着新郎服装的托龙走下刀梯时,全寨子的人都欢呼起来,姑娘小伙手拉手,在怀抱琵琶的男领舞的带领下,摇动腰胯,摆动长裙,翩翩起舞。

新婚之夜,托龙梦见阿爸手里拿着一支箭,在黑暗里声音嘶哑地问他:“托龙:这是一支黑草乌泡过的毒箭呀!”

红头长尾山雀又在浓密的枝叶间发出一连串叹息:“去年托龙在山上采过好多黑草乌……”

(节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巧设悬念,“香通阿普的怀疑”“红头长尾山雀的出现”都使文章顿生悬念,也使文情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B.作者对小说次要人物麻衣老者着墨不多,但通过外貌、心理描写的描写,使其别具特色,他也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
C.刀杆节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登刀梯的惊险活动彰显了男人力量与勇气,娜姗愿喝连心酒应与其英雄情结有关。
D.小说透露出少数民族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许多词语呈现出特有的民情民俗,这也使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8.普腊玛不是阿普射死的,而是死在托龙之手。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伏笔并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6-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九中高三我为高考赛命题语文试题1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知温,字伯玉,兖州瑕丘人也。少以勇力,籍名于本军,为赤甲都官健。梁将葛从周镇其地,选置麾下。时部将牛存节屯于镇,知温得以侍左右,遂熟于存节。后随存节等降,隶魏州杨师厚,稍迁亲随军指挥使。庄宗入魏,得知温,赐姓李氏,名曰绍英,以为澶州刺史,历曹、贝二州刺史,权充东北面蕃汉马步都虞候,戍瓦桥关。

明宗自邺入洛,知温与王晏球首赴焉。明宗自总管府署知温滑州两使留后。天成元年,授兖州节度使。明宗即位,诏充北面招讨,屯于卢台军。以卢文进来归,加特进、同平章事,赏招讨之功也。后除乌震为招讨副使,代知温归镇。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杀震于席上会次将安审通保骑军隔河按甲不动知温惧不济乃束身渡水复结审通逐其乱军以奏时朝廷姑息知温,下诏于邺尽杀军士家口老幼凡数万,清、漳为之变色。寻诏遣知温就便之镇,以安反侧。俄改徐州节度使,加兼侍中。会朝廷起兵伐高季兴,授荆南招讨使,知行府事。寻丁母忧,起复云麾将军,墨缞即戎,竟无功而还。长兴中,节制文阳。越二年,除平卢军节度使,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东平王,食邑五千户。天福元年冬十二月辛巳,卒于镇。赠太尉,归葬于瑕丘,诏立神道碑。知温性粗犷,动罕由礼。每迎待王人,不改戎服,寡言笑,多纵左右排辱宾僚,他日知误,亦无愧色。始与唐末帝尝失意于杯盘间,以白刃相恐。及末帝即位,知温忧甚,末帝乃封王爵以宁之也。知温径赴洛阳,申其宿过,且感新恩,末帝开怀以厚礼慰而遣之。及还郡,厚敛不已,积货数百万,治第于南城,出则以妓乐相随,任意所之,曾不以政事为务。有幕客颜衎者,正直之士也,委曲陈其利病,知温不能用焉。及高祖建义入洛,尚不即进献,耀兵于牙帐之下。衎正色谓曰:“清泰富有天下,多力善战,岂明公之比!而天运有归,坐成灰烬。今青州迁延不贡,何以求安?千百武夫,无足为恃,深为大王所忧也。”知温遂驰表称贺,青人乃安。未几,以沈湎成疾而卒,部曲将吏分其所聚,例为富室。衎又劝其子彦儒进钱十万贯,以助国用,朝廷除彦儒为沂州刺史。其家幸获保全,皆衎之力也。

(选自《旧五代史·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有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杀震于席上/会次将安审通保骑军隔河/按甲不动知温/惧不济/乃束身渡水/复结审通/逐其乱军以奏/
B.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杀震于席上/会次将安审通保骑军隔河/按甲不动知温/惧不济/乃束身渡水/复结审通/逐其乱军以奏/
C.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杀震于席上/会次将安审通保骑军隔河按甲不动/知温惧不济/乃束身渡水/复结审通/逐其乱军以奏/
D.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杀震于席上/会次将安审通保骑军隔河按甲不动/知温惧不济/乃束身渡水/复结审通/逐其乱军以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赐姓可分为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几类。
B.丁母忧,也称丁内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在丁忧期间应辞官闭府守制。
C.墨缞,黑色丧服;缞,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古人因为亲疏不同,丧服也不相同。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为采邑、采地、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知温借刀杀人,阴谋得逞。他诱使牙兵杀害代替自己乌震,又因朝廷予以放纵,他得以如愿镇守驻地。
B.房知温丧期出征,劳而无功。他在任荆南招讨使期间领命讨伐高季兴,穿着丧服率军出征,结果无功而返。
C.房知温不讲礼节,性情粗犷。他性情非常粗犷,多次放纵左右随从侮辱宾客僚属,行为举止很少有礼可循。
D.房知温恣意妄为,贪于财货。他接受皇帝的丰厚礼物,还不停地搜刮郡治百姓,骄奢淫逸,懈怠国家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温径赴洛阳,申其宿过,且感新恩,末帝开怀以厚礼慰而遣之。
(2)今青州迁延不贡,何以求安?千百武夫,无足为恃,深为大王所忧也。
2020-06-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九中高三我为高考赛命题语文试题1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耕织叹(节选)

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古体,朴实而厚重,而且通篇用仄声韵,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
B.“往来逻视晓夕忙”写出了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放心不下,惟恐出现差错。
C.“香穗垂头秋登场”,表现“农民一年辛苦,终于迎来了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D.全诗写法上是直陈其事,有铺垫,也有升华,语言凝练雄健,较能打动读者。
15.本诗感叹农民的不幸,用词形象传神,并带有情感,试予以分析。
2020-06-1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九中高三我为高考赛命题语文试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