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04656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 遗:送
B.欲勿予,即秦兵之来 患:担心
C.秦王恐其破璧,乃谢 辞:告辞
D.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度:估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B.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C.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未做官的读书人专用服装,也用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表达虔诚庄敬之意。
C.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礼宾人员,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顾全大局,敢于担当。在赵国君臣为是否予秦璧左右不定,并为出使人选犯 难时,他毛遂自荐,担起了出使强秦的使命。
B.蔺相如心思细密,应对机敏。他通过秦王得到和氏璧后的言行,看出了秦王的意图, 于是巧施计策,从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
C.蔺相如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他义正词严,当场揭穿秦王的用意,并表达了与璧俱 碎的决心,让秦王有所忌惮,不敢强行夺璧。
D.蔺相如忠心报国,不惧危难。为完璧归赵,他让随从乔装成平民,带着和氏璧从小 路回到赵国,完全不顾自己会陷于危险之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阳,销锋镇,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二年,(秦将)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逃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佘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兆/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不过汉朝之后又重新恢复了谥号制度。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也可表示官职调动。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借古讽今,过秦的目的是规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B.[甲]文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之外,还讲究铺排渲染,词藻丰富,虽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C.[乙]文可知蒙恬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
D.[乙]文可知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2020-05-26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劳。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立项羽为上将军     假:假扮,充当。
D.救巨鹿者十余        壁:营垒,军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 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而前莫敢仰视。
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而前莫敢仰视。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 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于是项羽假托楚怀王的命令,杀死了宋义。
B.宋义率部抵达安阳后,停留不前。他对项羽攻打秦军的建议并不采纳,甚至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者一律斩首。
C.宋义名为救赵,“久留不行”,不戮力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借机徇私,的确不能统领一军。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国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3)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2018-04-18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D.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020-09-09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