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04684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元年十月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

孝文二年十一月,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语其左右曰:“朕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今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徭费以便民。”

十三年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孙)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车千乘,骑卒十万。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于未央宫。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①匄:同“丐”,乞求,这里指恳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B.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C.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D.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即阼,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后用“阼”代指帝位。
C.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
D.崩,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天接连显示出灾异现象,孝文帝认为是自己无德所致,希望百官指出自己的过失,并各饬其职,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
B.孝文帝看到缇萦救父的奏书后,深感惭愧,认为人有过错而直接施以刑罚,阻断了人们改过自新之路,于是下诏废除肉刑。
C.孝文皇帝十四年冬,匈奴密谋入侵。孝文帝亲自慰劳士兵、训练军队,并率军攻打匈奴,最终匈奴败走。
D.孝文帝崇尚节俭,他平常穿厚缯制成的衣服,并严格限制所宠爱的慎夫人的穿衣用度,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2)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缇萦为什么能感动孝文帝从而救了父亲?请简要分析。
2023-08-24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B.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C.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D.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2.下列对《淮阴侯列传》节选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从“多多益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能力非凡的将才,但他自负狂妄的性格也暴露无遗。与此相反,刘邦则显得从容沉稳,胸怀宽广,知人善任,机智敏锐。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本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韩信本没有反叛之心,但他听信小人之言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韩信劳苦功高,高祖诛灭其宗族,实属不该。
3.下列对两篇文字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职表示授予和升迁的有“拜”“拔”“擢”等,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有“贬”“谪”“除”等。
B.《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一般指司马迁。
D.伏惟: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念及”“想到”的意思。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021-07-28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战,绝甬道,大破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B.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C.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D.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B.假,古代表代理官职的词语,如《汉书•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C.九,古代常用于泛指多数或多次,和“三”用法有相似之处。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乃朝服,设九宾”中,“九宾”即指多个宾客。
D.壁,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指墙壁,即用土坯、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这里指军营、军营的围墙。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与项羽合作攻打秦国,宋义出谋划策,项羽行军用兵,斩杀了军中凶猛如虎,凶狠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
B.合作攻打秦国途中,项羽认为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于是斩杀宋义。
C.巨鹿之战前,项羽率领军队渡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干粮,向士卒表示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D.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诸侯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2)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
2021-12-24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