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89 题号:10506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0·全国·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34]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鼎据说是夏禹治水划定九州之后所铸,以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大地已步入统一的王权时代。九鼎由铜铸而成,而且雕刻着“百物”之象,更有着享神避邪的宗教力量。作为相传为夏人所铸的艺术瑰宝,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极有价值,而前提是确定它出现于夏代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近年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从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精细,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于木工建筑都已出现专业分工。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容器,此外还有铃、戈、簇、戚、刀、锥、鱼钓等青铜乐器、兵器、工具等,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从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等礼器和装饰品来看,纹样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水平做基础,夏人合九牧之金(铜)以铸九鼎的传说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

此前氏族部落时期已大量出现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玉琮及其徽识图案,其后殷商已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彝器。夏代建立起统领诸方的联盟王朝,倾全力铸造出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铜鼎,通过集中绘饰各方国徽识和诸方异物显示一统的王权,当在情理之中。   

九鼎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联盟国家体制的象征。所谓“远方图物”,很可能就是王朝将所辖九州各方国兽形图纹或是各氏族集团的图腾摹绘下来,然后把它们分别涂画或铸造在多个鼎器上面,这些鼎器的组合,就是一面联盟的大旗。为了显示胜利者的骄傲,在这些图饰当中,极可能还要标识出被征服被消灭部落和氏族的图腾,这便有了所谓“神奸”的区分。在当时人看来,敌对部落的图腾无疑就是奸邪之物。可见这些“百物而为之备”的画面世界,展示的却是人间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九鼎的宗教功能同样体现着这种交织着神意和王权的文化特征。《左传》称“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史记》称“皆尝享鬺上帝鬼神”,都在强调九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还是重要的享祭上帝鬼神的礼器。这种享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诸方图腾汇集到一个祭坛上,所享祭的就不再是各自的神祇,伴随着地上王权的建立,天神一元——上帝的观念正在形成。

应该说,九鼎上绘饰诸方图腾妖邪的纹样,带有氏族时代器物的文化遗留。九鼎上“百物而为之备”,“百物”被分为“神”和“奸”,各具图像,使民识之,实际上有着展示各地方物、异兽、奇物的功能,绘画艺术第一次部分地从原始象征、宗教神秘的氛围中剥离出来,萌生了写实、再现、认知的审美因素。而汇聚“百物”,则显示了新兴联盟国家前所未有的包容天下的大千气魄。

(摘编自廖群《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是用铜铸造而成,相传成于夏禹治水划定九州后,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B.作为艺术瑰宝的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可能极有研究价值。
C.学术界近年考察二里头文化的成果为夏人铸造九鼎的说法提供了些依据。
D.九鼎是统领诸方的夏王朝倾力铸造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当时普遍的工艺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据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情况,论述了九鼎出现于夏代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B.文章紧扣二里头文化考察的几种成果,如纹样工艺的成熟等,多角度展开论证。
C.文章以氏族部落、殷商与夏的历史地位作对比,得出九鼎象征联盟国家体制的结论。
D.文章引用《左传》《史记》中的语句,论述了九鼎交织着神意与王权的文化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不仅是青铜器皿,而且具有享神辟邪的宗教力量以及特有的号令天下诸侯的功用。
B.“远方图物”出现在许多鼎器的上面,构成联盟的大旗,也体现了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C.用九鼎享祭与以往不同,将其他部落的图腾汇聚到同一祭坛,上帝的观念因此而形成。
D.九鼎汇聚“百物”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且显示了包容天下的大气魄。
2020-06-24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我们要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确保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基层村社和农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等活动,把各项政策和培训计划、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最近3年每年平均输出劳动力50 万人,其中有组织外出务工约占七成,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该州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人均年劳务收入2 万元以上,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促进就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就业扶贫,一定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就业扶贫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努力把扶贫车间培育成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企业,推动扶贫企业形成产业链,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梯度转移,为贫困地区开展就业扶贫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脱贫。例如,贵州省正安县曾经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后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吉他产业园,极大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脱贫。

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探索建立大企业支撑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探索形成“公司+农户”“万企帮万村”等精准扶贫模式,稳定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预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形成“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汇聚农户力量;以电商发展为基础形成“互联网+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参与产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就业和增收。

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一些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职业技能是第一位的原因。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关键是让贫困家庭小孩接受更多普通教育,让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推动贫困劳动力向技能型、稳定就业型劳动力转变。另一方面,关注就业重点群体,包括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并聚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扶贫工作力度。

(摘编自莫荣《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近三年输出了150万左右的劳动力,大约占总人口的七成。
B.要夯实就业扶贫的坚实基础,就必须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梯度转移。
C.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就业,可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来实现。
D.缺乏职业技能造成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故治贫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既有正反对比,又有事实支撑,增强了论证力度。
C.文章用正安县吉他产业园的事例,证明了就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可行路径。
D.文章论证中两次用到了“一方面”“另一方面”,体现了论证的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了就业问题就是解决了最大民生问题,有助于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B.深度贫困地区,除了劳务输出之外,还应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扶贫工作的力度。
C.输血不如造血,文章中的就业扶贫措施有利于实现深度扶贫,是为扶贫“造血”。
D.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小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是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关键。
2021-01-20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近些年,思维模式十分热门。在众多的思维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最受关注。

许多人看到“批判”二字,就本能地将之和批评甚至吵架画上了等号;至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激烈的思维模式,咄咄逼人,让人紧张。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指的是审慎地判断,所以仅仅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批判性思维。

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并做了这样的定义: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从这个定义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并不代表对他人论点的一味诘难。

批判性思维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盲目吸收这一层级,而是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全面地审视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是一种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它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换言之,这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具备的思维模式。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在新闻热点事件中,非此即彼的道德绑架处处可见:你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日本,你是不是不爱国?贩卖儿童罪大恶极,死刑你竟然不支持,你为何这么冷血?

其实,爱国与是否支持某国家的某个具体举动没有直接关联;法律代表着程序正义,并不是倾泻愤恨的工具,是否判处死刑,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并依照严格的审判方能认定。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要扫大街!”“是中国人就转发!”一样,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理性考察之后再决定”,“理性考察”才是开锁的钥匙;它的内容,或者我们说的“探究和实证”,才是批判性思维的心脏地带。

对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者来说,探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过程的公正、开放和全面性。不管思维的过程是为了证实,还是为了证伪,只要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全面多样,公正开放的原则,那么不管最初意图是什么,最终正反两面的观念都会被包括进来,自然会得出切中肯綮的结论。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1.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

2.鉴别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

3.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

4.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

基于这些特质,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思维工具,伟大的智者们使用它构造了我们的历史和对世界的清晰认知,构造了我们的哲学和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摘编自“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的博客”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是指审慎地判断,因此不能把它和批评、吵架画上等号。
B.批判性思维通过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从而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
C.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
D.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思维工具,也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从近些年热门的思维模式中直接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个中心论点。
B.文章论证有破有立,破即破除误解和谬误,立就是确立对批判性思维的正确理解和论述。
C.文章运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例如说“理性考察”是开锁的钥匙;“探究和实证”是心脏地带。
D.文章列举二元思维方式,是为了与批判性思维作比较,更好地突出后者“理性考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因此结论并不重要。
B.批判性思维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具备的思维模式。
C.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D.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而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2020-06-04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