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05789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节选自《国语》)


【注】桓公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即齐桓公。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不夷吾者五          若:比得上
B.治国家不失其                 柄:根本
C.是以于死                       滨:迫近
D.桓公亲之于郊                 逆:违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B.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C.鲍叔对日/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相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D.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日/请诸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C.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施伯出谋划策,但在应对齐国“引渡管仲”的问题时,因其缺少主见,最终放走了管夷吾。
4.把《鸿门宴》中的句子和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3)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至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曹大夫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

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图之。公弗听。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公子再拜稽首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约而不谄,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于是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B.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C.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D.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字的用法相同。
B.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今有“退避三舍”,用来表达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C.文:华美,文采。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文”的意思相同。
D.厚币:丰厚的财物,货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中“厚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负羁之妻有远见。她看出重耳是一位贤人,其随从又有国相之才,重耳将来定能归国即位,所以劝丈夫善待重耳。
B.曹共公固执无礼无识。他把经过曹国的重耳等同于一般流亡公子看待,体现他的无礼无识;又不听大臣规劝,体现他的固执。
C.面对楚王之问,重耳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他回答说,将来楚晋在战场相遇,晋军先退让来报答楚国,之后若能保全性命,便会与楚国周旋到底。
D.楚成王对重耳礼遇有加,惺惺相惜。以重礼款待流亡中的重耳,又拒绝了令尹子玉杀害重耳的请求,认为是上天要护佑重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2)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
5.僖负羁批判曹共公“爱粪土以毁三常”,且指出“失常”而国“不立”的危害,结合文本回答这里的“三常”指什么?
2023-02-18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 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②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③”,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毫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般。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委:交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弗为人客作: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女:以女嫁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胜,栖会稽室西连中闺
B.随之国家之重器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2)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
2018-07-02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术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节选自《国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B.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C.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D.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居于家”中的“居”表示闲居,和后文“居一年馀”中的“居”意思不同。
B.孰,疑问代词,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视之”的“孰”意思不同。
C.弑,指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文中“卒见弑于其臣”意思是最终被臣下所杀。
D.柄,这里的意思是“根本”,和“柄国”“柄臣”中的“柄”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当他年老时,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主动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
B.管仲认为不能把政事移交给竖刁、开方、易牙,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违背常情。
C.管仲认为可把政事移交给隰朋,因为他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
D.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认为管仲是难得的治国之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5.管仲靠鲍叔举荐才被重用,然他却不推举鲍叔,你如何看待管仲这一行为?
2023-07-12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