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0 题号:1063142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③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运用了                     的写景手法。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的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表达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苏轼曾作诗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请说出苏轼赞扬林逋《梅花》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对此作具体分析。
2019-02-02更新 | 6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闯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龙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上阕通过写生死相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即使相逢也认不出等情景,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B.贺词上片“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自比,表现自己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寂的凄凉之境。
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之景,是为比,有此,下文“新龙”也就不显突兀。
D.苏词语言朴素自然,情真意切;又以三、四、五、七言交错,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贺词情深辞美,善用凄凉的氛围来烘托人物情感。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悼亡词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021-11-15更新 | 17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粱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捡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019-04-29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