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06675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诣。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线句及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珙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注],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有删改)


【注】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B.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C.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D.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字有名,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C.唐后期派朝官巡视地方,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朝宣抚使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或由执政大臣担任。
D.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2018-08-16更新 | 1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

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

(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B.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C.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
D.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尹,楚国于春秋时不断在边地设县,其长官称县尹;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参与县域治理。
B.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历史上也曾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D.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
B.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
C.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免除众人死罪,因此获得提拔。
D.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2022-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初谏官(               )
②吾闻谏官为天子(               )
③吾当从汝所(               )
④伺怒(               )
2.下列加点字和“无问远近”中“远近”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桓公犹布衣之士
B.其折廷争
C.之曰“殿上虎
D.责舍长
3.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
A.须明目张胆B.以待饿者而食之C.中有数百D.盖有非常之功
4.下列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以身任责B.主上方以孝治天下C.若以老母辞D.当捐身以报国恩
5.翻译句子。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2019-12-11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