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07394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由来已久。它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登堂入室。

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高学历、技能要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是如此。地摊经济由于属于边缘经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流动商贩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包括经营规格、经营场地等;对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甚至承担高额租金的合法经营商户构成不公平竞争;妨碍行人和车辆正常通行,以及各种扰民;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尤其是不合格食品等等。

(摘自《百度百科》,有增删)

材料二:

近来,地摊经济火遍大江南北,各地政府关注民生,纷纷传递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好声音。地摊经济筑起了民生的“里子”,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群众“真金白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地摊经济是一切为了人民的集中彰显。人民至上本身就是要造福人民。今年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消费市场低迷、群众就业困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发展地摊经济,一方面解决了疫情防控下消费者在餐饮、卖场等室内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摊主经营费用低,没有装修费,没有铺面租金压力,没有雇员工资压力,不用交税,降低了商户运营成本,从而增强了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因疫情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群众通过摆地摊实现灵活就业,如西部一个城市,因设置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实现10万人就业。与此同时,发展地摊经济还方便了市民百姓的生活需求,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发展地摊经济是一切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人民至上本身就是要依靠人民力量。面对今年的疫情影响,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就业摆在第一位。而实现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稳岗扩岗,增加公益岗位,也需要依靠广大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摆地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一个地摊不仅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还圆了一个家庭的增收梦,甚至是致富梦。发展“地摊经济”,正是依靠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愿望,实现增收致富梦想的鲜活例证。

发展地摊经济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又一场考验。人民至上本身就要求政府提高服务能力。十年前全国不少城市都将地摊经济列为取缔对象,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小商小贩,损害了群众利益,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成本。近日各地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纷纷为小商小贩“松绑”,允许市民在指定的时间或区域占道摆摊经营,帮助低收入群体和失业人员度过经济“寒冬”。这是城市发展治理观念的转变,更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给城市主管部门更好地服务民生提出了新的思考。发展地摊经济要避免地摊经济走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就要做好“放管服”结合。一方面要切实担当起我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管”字上下功夫。深入调研,问需于民,研究出台符合街区地摊经济发展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强化法治保障,对在占道经营过程中严重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及时依法纠正,为地摊经济的规范经营、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确保“放”而不乱。另一方面要坚持服务为了人民,在“服”字上下功夫。强化对地摊经营者的规范引导,营造公平、整洁、宽松的地摊经营环境,发挥街道社区的主阵地作用,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到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中来,增强群众自治能力,使城市治理能力在发展地摊经济中经受住考验,得到提升。

(摘自《发展地摊经济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有增删)

材料三: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到此摆摊的商铺注册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货品资质证明书,以及个人有效证件等。”呼和浩特某物业管理人向谷河传媒表示。

“其实,政府部门加强资质管理应成为地摊经济的基础。低门槛是地摊经济的标签,加强资质管理不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让经营者感受到了平等与保障,让他们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愿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金台咨询报道称。

“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抗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第一财经日报》消息称。

“我觉得还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按照规定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堆护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多方相互协调才能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呼和浩特一市民向谷河传媒表示。

(摘编自《以史为鉴,地摊经济如何发展长久?》)

1.下刻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自古以来就有,是种原始的、落后的商业活动形式。
B.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能够完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C.地摊经济除了人工成本和进货成本,需要投入的成本较低,如果产品销售状况不好,可以及时退出,没有运营风险。
D.发展地摊经济不是一放了之。如何把握“放”与“管”的分寸,考验着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必不可少。虽然地摊经济有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
B.只要城市主管部门担当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管”字和“服”字上下足功夫,地摊经济就一定能解决民生问题。
C.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拆了城市秩序的“墙”去补失业的“墙”。要看到地摊经济具有的独特优势,立足长远,做好规范化管理。
D.以往简单化地取消和严格限制地摊经济,不仅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堵塞了一部分人的谋生途径,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保守行为。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发展地摊经济,成都推出“五允许一坚持”制度,建立摊点设置引导机制、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机制等。
B.江苏文明办执行中央文明办关于“不将占道经费流动商购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规定,要求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
C.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为此,各地各部门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
D.南京市玄武区的曹先生因疫情影响了收入,当地政府放开地摊经济后,晚上在夜市摆起移动摊位卖衣服,每天净赚100多元。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地摊经济在我国由来已久,几经波折未能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保障地摊经济健康长久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9月,新版《鲁迅手稿全集》问世,囊括了鲁迅的文稿、译稿、书信、日记、辑校古籍等多类型手稿,其中不少资料是初次面世,为学界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提供了大量一手文献。当前,手稿研究已成为后人研究文学作者的一个新窗口。如何认识好、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手稿,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在古籍中,手稿分为稿本、抄本和批校本。稿本又分为清稿与草稿,草稿可见作者的修改过程及思想发展;清稿即作者自定稿,常常是以极具个性的精妙书法写就。随着计算机、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现代人对手稿书写文化的敬重感有所下降。虽然新的书写方式席卷而来,但我们仍然可以坚信书写本身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手稿研究为文学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从手稿的用纸、材质、造型以及书写习惯等方面,可以看到诸多时代的印记与风貌,包括时代风尚、文化生产方式、物质生活面貌等。手稿本身展现着文章的生成过程,手迹中的生成性、动态性、情绪性及书写本身的表现性,在整理本中不可保留。要体会这些,只有在手稿中实现。手稿除了具有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知价值外,还具有审美意义,很多作家手稿是精美的艺术品。书写审美与文章审美的关联,还未被充分挖掘,这方面的研究也必须通过手稿进行。手稿研究促进文本生成学研究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人类思维方式、思维与写作的关系、思维与书写方式研究的重要方面。

推动手稿研究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对文学作者亲属手稿的研究也可以让读者有更多发现。《王乃誉日记》影印本的出版对推动王国维研究有重要意义。王乃誉是王国维的父亲,旧学根底深厚,擅长书画,日记中蕴含的大量信息,为此前王国维研究所未知。

文艺形态学注重研究文艺作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它的研究方法对手稿研究有重要意义。形态学是用来特指专门研究生物形式本质的学科。20世纪中叶,形态学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基于此,文艺形态学应运而生。但文艺形态学在手稿研究中的运用,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王锡荣曾试图借鉴文艺形态学概念和方法,从新版鲁迅手稿的形态学角度出发,考察鲁迅手稿形态的形成过程及方式,获得更多鲁迅手稿的内在信息,深入了解鲁迅写作的诸多密码、手稿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成方式的部分路径、写作习惯等,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

手稿文献不仅代表着作家写作时强烈的历史现场感与史实关联性,也深藏着作家写作时的思考历程与思维过程。从学科研究发展上说,有效利用手稿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增长点之一。手稿不仅是作者写作、修改的记录,还能让人感受到刊发本无法呈现的反映作者书法、思路、写作习惯的“温度”,这是手稿之美,也是后人研究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张娓《积极探索手稿中的“新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稿不仅具有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知价值,还具有审美意义,作家手稿是极具个性的精妙书法艺术品。
B.从手稿的用纸、材质、造型以及作者的书写风格等方面,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时代印记与风貌的信息。
C.研究者和读者要体会手迹中的生成性、动态性、情绪性及书写本身的表现性,只有通过手稿才能实现。
D.手稿是作者写作、修改的记录,从中能让人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历史现场感、思考历程与思维过程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版《鲁迅手稿全集》问世开篇,引出手稿研究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这一论题。
B.第二段从古籍稿本特征和当今人们的书写现状角度入手,强调了书写本身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C.文章在论述手稿研究的方法时,举出事例论证了亲属手稿研究法和文艺形态学研究法这两种方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从手稿特点和手稿研究角度总结手稿及其研究的价值,既照应论题又归结论证主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版的《鲁迅手稿全集》问世,王锡荣教授就不能从鲁迅手稿形态学角度进行各方面研究。
B.手稿本身展现着文章的生成过程,因而文章的生成过程只有通过手稿才能展现,这是手稿价值所在。
C.《王乃誉日记》中的大量信息对研究王国维帮助大,可见要研究文学作者,其亲属手稿是必不可少的。
D.文艺形态学是在20世纪中叶形态学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基础上产生的,目前手稿研究也借助此方法。
2022-03-23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B.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C.“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D.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B.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C.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D.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B.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C.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D.“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2016-11-18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也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这样才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 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B.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1-12-06更新 | 4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