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16713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古典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他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的,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得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学习经典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一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一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起到美育作用的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因为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已不能发挥作用了。
B.音乐比语言表达得更深、更广,更能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同诗歌一样,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都能够说明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全方位完善自我的人,二者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能体现善与美的协调,因此它们都不是“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
B.诗歌在当代要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C.音乐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有助于他们求得与自然的合一,获得心灵的平和。
D.材料二中,孔子听《韶乐》的故事和《礼记•乐记》中的话,论证了音乐有代替其他快乐、端正人品行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美育范畴的一项是(     
A.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使人领略诗词之美。
B.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一款方便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app。
C.参观红色景区,学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D.学习最新垃圾分类政策并严格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从王国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到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看出近代以来,美育在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具体到日本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往往局限于古典文学,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和精神营养;而对于同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则片面地认为那是向日本近代文学学习的产物,或者是借道日本向西方文学学习的产物。基于此,在我国现代文学诞生不久的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界只对鲁迅、郭沫若等个别作家作品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挑起的对华侵略战争的影响,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明显减少,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股清流,那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成果最为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团体——中国文学研究会。该团体由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一批年轻学者组建而成,他们以鲁迅研究为核心,开始系统地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日本战败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世同堂》《暴风骤雨》《李家庄的变迁》《虾球传》等反映中国人民抗战和土改等主题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日本,这些作品让日本学者和人民理解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民族苦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日本学者和民众对侵略战争的反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两国的文学交流迎来新契机。改革开放后,日本希望通过文学这个窗口全面、细腻地了解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活动再次出现热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译介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被译介的中国作家人生阅历迥异,观察生活的视角千差万别,故而写作手法各不相同,作品的题材和形式也丰富多彩。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蛙》、阎连科的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受活》、残雪的“新实验小说”《暗夜》、刘欣慈的科幻小说《三体》等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特别是2019年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的残雪,其作品受到了日本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可。通过阅读,很多读者对中国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接受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日本学界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依然在日本中国学界占据着更大的比重,但我们不能因此轻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中国学界的位置。实际上,对于日本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欧美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一直是高度重视的。新加坡的王润华教授指出:“欧美学者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而不参考日本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那是不完整的研究。”“日本已成为中国以外最适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国家。”这并非虚言。日本作为一个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特殊关系的邻国,其译介和接受情况,已经引起我国相关专家的关注,相信我国学者会比其他国家的同行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摘编自杨延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快速传播和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中日战争时期开始系统地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C.日本学者译介《暴风骤雨》、《四世同堂》等作品是为了促进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反省。
D.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的实现,日本对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的重点转到了现当代文学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为背景,主要阐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与日本学界和民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的渐进的过程相契合。
C.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尤其是以莫言、阎连科、残雪、刘慈欣等人为例,说服力较强。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肯定了日本学者和欧美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是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等,并想借道向西方文学学习。
B.改革开放后,日本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再次出现热潮,这和日本希望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社会有关。
C.残雪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其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D.日本学者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样,促使日本学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法更加多元。
2020-03-01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儒家首次构建了“艺德合化”的模式,最早确立了艺术审美与思想道德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实践途径,既注重用“艺”来推动“德”的修养升华,更重视把道德修养向艺术化、审美化境界的转化推进。先秦儒家关于“艺”与“德”的丰富内涵,以及互为制约、相互依存的思想,非常清楚地明确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德”如何转化为“艺”的内在精神因素,“艺”又是如何彰显“德”的丰富内涵,最终创造性合化为一体,达到“感人至深”“尽善尽美”的理想审美形态,就成为构建“艺德合化”途径的关键性因素。

构建“艺德合化”途径,最基础的是对“心”的认知和表达。先秦儒家认为,“心”不仅是“艺”的本源,而且“心”还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主体,引导着人不断实现思想精神的超越和升华,从而达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境界。孔子以“心”确立了道德本质的内在属性,孟子、荀子选一步阐释了“心”既具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以及具有道德情感力量的特征,确立了由“心”而生的道德修养的主体地位。《孟子·尽心上》明确指出了“心”“性”“天”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全力修养自己之心的人,是因为明白道德善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觉悟到了人的本性所在,就会努力保存自己的道德善良之心,涵养自己的思想道德修为,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行事做人,只要“尽心”就能够做到“知性”和“事天”,从而达到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根本要求。

构建“艺德合化”途径,最本质的是对“情”的呈现和把握。先秦儒家最早提出“艺”本源于人之“情”的观点。《毛诗序》认为诗歌是来自“情”动而生,用语言表达不够充分,就会不断感叹抒发,如果还不足以表达,就会吟咏歌唱,最后就会出现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状态,充分说明了文学艺术来源于“情”的本质缘由。《乐记》:“礼乐之情同。”“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先秦儒家认为对“情”的美好体验是人性天然的本能需求,更是“艺”所要体现和表达的主要内容,“礼”与“乐”都与“情”的表达体验具有莫大的关系。巧合的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在《艺术论》中从情感的真挚性、感染性和道德性等方面探讨了情感作为艺术的本质,认为艺术一般说来是各种感情的传达”。可以说,在本质上沟通了“艺”与“德”的艺术化、审美化途径的正是对于“情”的表达和呈现。“德”是“艺”的本质内涵,“艺”是“德”的“情感”表达方式,,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丰富“情感”的肯定和阐释,打通了“艺”与“德”二者密切融合的通道,由此而来,就构建起了“艺德合化”的媒介途径,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性情观”。

(摘编自岳音《先秦儒家的艺德观构建论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德合化”模式的构建源自于“艺”“德”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和实践途径的确立。
B.构建“艺德合化”途径的前提条件在于如何把“艺”与“德”创造性地融合为一体。
C.孔孟等人阐释了“心”既具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确立了“心”的主体地位。
D.《毛诗序》认为诗歌缘“情”而生,充分说明了文学艺术来源于“情”的本质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探究构建“艺德合化”的有效途径,两个维度构成对比关系。
B.文章相关引文的合理使用,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C.文章援引了托尔斯泰的观点,意在说明艺术和情感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D.文章先总后分,在分论的过程中,先提出了观点,再进行论证,思路很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审美形态,需要“艺”与“德”创造性地合化为一体。
B.孟子认为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需同时做到“尽心”“知性”“事天”。
C.先秦儒家认为,“情”是“艺”所要体现和表达的主要内容,托尔斯泰也持类似观点。
D.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丰富“情感”的肯定和阐释,打通了“艺”“德”二者间的通道。
2021-05-05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20年5月2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共同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线上庆祝活动。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和近200位嘉宾“云聚一堂”。

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致辞说,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及提升包容性等第74届联大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第74届联大2019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充分肯定了茶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价值,为深化茶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茶赋予了新生命、新活力。茶产业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如果有效应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将为恢复世界经济增添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联合国举办线上活动庆祝首个“国际茶日”》)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相传,神农氏在野外以釜煮水,刚好几片叶子飘进了釜中,神农氏发现煮好的“水”饮之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食经》中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一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氏后将这些叶子称作“荼”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也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时,巴蜀先民已开始将茶作为贡品上供;汉代时,茶叶开始了商品化进程;唐代制售茶业日趋兴盛,初创了茶马贸易,陆羽在《茶经》中一改中唐前以“荼”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及至宋代,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斗茶、赐茶、贡茶等“茶”风盛行。搬家时邻居要“献茶”,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北宋蔡襄写下了茶学专著《茶录》,提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从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一直讲到下篇的烹茶器具,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前,人们往往采集生茶叶蒸熟捣碾,再加上米、姜、盐、葱、陈皮、香料、生奶、油脂等配料一同煎煮,类似于喝蔬菜汤,因而饮茶被称为“吃茶”,茶汤本身被称为“茗粥”。

直到陆羽的《茶经》立下“规矩”,茶叶才脱离了那些“重口味”配料,只需添加少许盐以平衡苦涩。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带着细腻茶沫的茶便煎好了,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宋代流行通过“点茶法”来斗茶,以此评定茶叶之优劣、技艺之高下。点茶时,茶人将干茶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再用茶芜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淳。“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点茶对技艺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点好的茶汤沫淳上可以写字、作画,这类茶艺被称为“茶百戏”。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与现代饮茶方法相似的“泡茶法”直到明代废团茶、制散茶后才成为主流。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现代生产的、有茶名的茶叶就有1100余种。根据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

(摘编自《喜报!爱茶之人有了自己的节日》)

材料三: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有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据估算,目前洞庭山东山、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这些年原有的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换种了外地茶。有些树的树龄有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年。茶农说,引进的外地小山种芽头爆出来,条子齐整,一采一把,人工省。同时,因为上市早,可卖一千多元一斤。而本地老茶树是小叶种的晚茶,采摘费工夫,上市晚,卖不出好价钱。本地的小叶碧螺春要到三月底才能开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后,那时候,一斤能卖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后就四五百元一斤。

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洞庭东山、西山独特的气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体小叶树种。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茶味清香扑鼻,品时有回甘,茶叶一般要到春分后才开采。汹涌的制假售假潮,给洞庭山碧螺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洞庭山碧螺春,吴中区市相关部门2019年发放了22。5万枚原产地保护标志,2020年发放27万枚。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和监管,保护力度大打折扣。“把老茶树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认为,“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这是社会的必然。洞庭山碧螺春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乡土地域农产品,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必定会升值。

(摘编自《洞庭山碧螺春,不能挖没了“根”》)

1.关于“茶”的说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关于茶起源的两种传说都于神农氏有关。
B.《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C.陆羽纠正了中唐前以“荼”表茶的错误用法,确定了“茶”的音形义并沿用至今。
D.我国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绿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的分类根据是制作工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
B.中国古代制茶法为唐煎宋点明泡,宋代用“点茶法”斗茶,以评定茶之优劣、技之高下。
C.蔡襄的《茶录》记录了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等内容,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涵。
D.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茶沫细腻,这是陆羽发明的“煎茶法”。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等重点领域,是中国等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据专家判断,洞庭山碧螺春将来必定会升值。
C.洞庭山碧螺春特点是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也是我国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D.江苏洞庭山茶区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可见市场上的碧螺春品牌都是假的。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020年我国茶产业面临的喜和忧。
5.根据材料,请就“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保护问题,给苏州市政府提出几条建议。
2020-07-27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