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07650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20年5月22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1日共同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线上庆祝活动。来自中国、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和近200位嘉宾“云聚一堂”。

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致辞说,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及提升包容性等第74届联大关注的重点领域,是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第74届联大2019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充分肯定了茶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价值,为深化茶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茶赋予了新生命、新活力。茶产业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如果有效应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将为恢复世界经济增添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联合国举办线上活动庆祝首个“国际茶日”》)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相传,神农氏在野外以釜煮水,刚好几片叶子飘进了釜中,神农氏发现煮好的“水”饮之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食经》中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一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氏后将这些叶子称作“荼”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也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时,巴蜀先民已开始将茶作为贡品上供;汉代时,茶叶开始了商品化进程;唐代制售茶业日趋兴盛,初创了茶马贸易,陆羽在《茶经》中一改中唐前以“荼”表茶的用法,确定了“茶”的字形、字音、字义并沿用至今。

及至宋代,茶肆遍布大街小巷,斗茶、赐茶、贡茶等“茶”风盛行。搬家时邻居要“献茶”,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北宋蔡襄写下了茶学专著《茶录》,提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从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一直讲到下篇的烹茶器具,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前,人们往往采集生茶叶蒸熟捣碾,再加上米、姜、盐、葱、陈皮、香料、生奶、油脂等配料一同煎煮,类似于喝蔬菜汤,因而饮茶被称为“吃茶”,茶汤本身被称为“茗粥”。

直到陆羽的《茶经》立下“规矩”,茶叶才脱离了那些“重口味”配料,只需添加少许盐以平衡苦涩。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带着细腻茶沫的茶便煎好了,此为陆羽所推崇的“煎茶法”。

宋代流行通过“点茶法”来斗茶,以此评定茶叶之优劣、技艺之高下。点茶时,茶人将干茶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再用茶芜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淳。“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点茶对技艺水平的要求非常之高。点好的茶汤沫淳上可以写字、作画,这类茶艺被称为“茶百戏”。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与现代饮茶方法相似的“泡茶法”直到明代废团茶、制散茶后才成为主流。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现代生产的、有茶名的茶叶就有1100余种。根据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

(摘编自《喜报!爱茶之人有了自己的节日》)

材料三: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有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江苏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据估算,目前洞庭山东山、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这些年原有的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换种了外地茶。有些树的树龄有七八十、甚至一百多年。茶农说,引进的外地小山种芽头爆出来,条子齐整,一采一把,人工省。同时,因为上市早,可卖一千多元一斤。而本地老茶树是小叶种的晚茶,采摘费工夫,上市晚,卖不出好价钱。本地的小叶碧螺春要到三月底才能开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后,那时候,一斤能卖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后就四五百元一斤。

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洞庭东山、西山独特的气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体小叶树种。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茶味清香扑鼻,品时有回甘,茶叶一般要到春分后才开采。汹涌的制假售假潮,给洞庭山碧螺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洞庭山碧螺春,吴中区市相关部门2019年发放了22。5万枚原产地保护标志,2020年发放27万枚。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和监管,保护力度大打折扣。“把老茶树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认为,“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这是社会的必然。洞庭山碧螺春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乡土地域农产品,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必定会升值。

(摘编自《洞庭山碧螺春,不能挖没了“根”》)

1.关于“茶”的说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树的国家,关于茶起源的两种传说都于神农氏有关。
B.《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茶史研究中关于饮茶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
C.陆羽纠正了中唐前以“荼”表茶的错误用法,确定了“茶”的音形义并沿用至今。
D.我国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绿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的分类根据是制作工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
B.中国古代制茶法为唐煎宋点明泡,宋代用“点茶法”斗茶,以评定茶之优劣、技之高下。
C.蔡襄的《茶录》记录了茶叶采制、保存方式、烹饮方法等内容,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内涵。
D.茶饼经过烤制和研磨,再在煎制中经历三次沸煮,茶沫细腻,这是陆羽发明的“煎茶法”。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产业关系减贫、消除饥饿、气候行动等重点领域,是中国等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据专家判断,洞庭山碧螺春将来必定会升值。
C.洞庭山碧螺春特点是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也是我国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
D.江苏洞庭山茶区种的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可见市场上的碧螺春品牌都是假的。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020年我国茶产业面临的喜和忧。
5.根据材料,请就“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保护问题,给苏州市政府提出几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是中国现实题材女性小说重要的母题之一。21世纪以来,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中的成长母题,在公众的视线中不太受到青睐。但是,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成长母题受到众多网络女作家和读者的喜爱,成为网络女性小说中颇为常见的一个创作母题。它延续了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的部分创作特色,并借鉴传统通俗文艺的一些创作理念和技巧,同时又结合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新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策略。

不少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心态以群体化为主,尽量淡化个人色彩。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在涉及成长母题时,作者所追求的大多是个人化的创作,其作品往往是在共性中凸显个性,所传递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命体验、言说方式等,几乎都烙上鲜明的个人印记。但是,在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中,则与之迥然不同。群体化的创作心态是最为普遍的,强调的是时代共性、群体记忆与感受书写,个人色彩被不同程度地淡化甚至隐匿了。在成长模式设定和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虽然大多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同时又偏重于在女性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描写普通人的不普通历程、平凡者的不平凡之处。如此处理成长母题,可以减少抗拒性阅读、吸引更多读者,且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感,同时也可以规避作者真实生活经验欠缺的短板。这在以女性成长经历为脉络,着重反映时代风貌、折射历史变迁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南山村致富日常》讲述了大学生杜善薇放弃城市生活,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故事。杜善薇的个性和现实的复杂性很少被提及,故事主要关注的是在新时代感召下奋发有为的女性所具有的共性,还有当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变的、具有普泛性的一些鲜活图景。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建构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女性成长之路。成长母题在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中,创作对象常常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有去道德化语境中欲望的坦露,以及超越法律和道德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扭曲,从而也引发此类文学作品使命感缺失的讨论。对于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来说,阅读对象才是最重要的,故而都会让女性的成长之路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

在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中,成长母题上述模式与策略的书写特点,使其能够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和表达方式,向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庞大读者群体,宣扬正面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是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也容易导致故事的套路化和人物的扁平化,所反映的生活和时代流于表面化、碎片化,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创作困境,只是换个地域、换个人名、换个桥段的简单重复,缺乏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思考,难以出现真正触及灵魂的经典之作。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推进成长母题创作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是今后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应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编自王萌《网络小说激活女性成长类型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学繁荣之前,成长母题类小说并不多见,也不受女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B.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中不再凸显个性,个人色彩被不同程度地淡化甚至隐匿了。
C.传统纸媒女性小说中,超越法律和道德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扭曲,因而缺少使命感。
D.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已陷入模式化的创作困境,不会出现真正触及灵魂的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的优缺点,肯定了其优点,重点批评了其不足。
C.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
D.文章二、三段是对第一段中网络女性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策略”的具体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女性小说既有传统小说的一些特色和传统通俗文艺的创作理念、技巧,又有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新特点。
B.描写普通人的不普通历程、平凡者的不平凡之处,才能减少抗拒性阅读、吸引更多读者,规避作者真实生活经验欠缺的短板。
C.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建构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女性成长之路,是向读者宣扬正面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的社会责任感。
D.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营养,不断推进成长母题创作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才能使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更完美。
2020-01-15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当时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和义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赢得了各交往国民众的信任与尊重。

相对于盛唐时代的综合国力来说,唐朝前期的财政经济还有一些困难,但是由于唐太宗君臣处置得当,还是比较顺利地解决了打通西域进而连接欧亚世界体系的问题。唐高宗时期,随着国力的加强,唐朝加强了在高昌以西的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力量,疆域也不断拓展。显庆三年(658)唐朝打败西突厥汗国,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移到龟兹。唐朝在7-8世纪的很长时间里掌握着中亚地区政治军事的控制权和丝路交通线东段的主导权。

从贞观到开元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包括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进而支撑起其在欧亚大陆东部的大国和强国地位,并发挥着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

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动力很大程度源自唐朝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唐朝开展对外交往的背景是,此前南北朝多个政权的分立和隋朝的短暂统一,各个分立政权在世界舞台上相对弱小;业已完善的连接拜占庭和东亚世界的中西贸易网络,由中亚各粟特政权所主导。对于唐朝来说,一个繁荣发达的中西贸易网络近在咫尺,只要控制了通往西域的交通主导权,就能够进入到这个贸易网络托起的世界体系之中。从种族与文化上都与突厥等北方民族进行了高度融合的隋唐时代的政权与社会,与中亚地区以粟特人为主的“胡人”社会之间并无大的隔阂,隋唐政权对于了解外部世界进而重组贸易体系具有强烈的愿望。

唐前期几代君主对外部交往的强烈愿望,实际上是当时开放进取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诗文和笔记小说反映的情况,以及大量出土的外来器物包括拜占庭和波斯的钱币、玻璃器以及粟特金银器等,都表明唐朝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外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开放进取的心态,使得唐朝迸发出强劲的对外交往原动力。

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不仅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亚欧大陆和东西洋,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唐朝君臣在对外交往和现实生活中能够抛弃中华与夷狄的隔阂,尊重并吸收各国的文化习俗,尊重各国的法令,《唐律》对涉外案件的处理作出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唐朝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心,在唐朝生活的外国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介入深广,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中国之所以在唐朝时期出现如此博大恢宏的世界主义胸怀,与其经过长期民族融合和剧烈阶层升降而形成的多元社会结构和包容社会心态密切相关。

(摘编自《唐朝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唐朝前期的经济困难,但由于当权者处置得当,仍然打通了联系欧亚世界之路。
B.唐朝能做到与外部世界积极加强交往,其动因主要是自身具有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C.唐朝的对外交往主要体现在官方层面上,基本没有民间方面的交往,这是一个遗憾。
D.唐朝秉持着互相尊重的态度,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外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唐朝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取得的成就,为下文分析其原因张本。
B.文章主要从唐朝对外交往的状况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维度进行论证。
C.文章为了论证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胸怀,举出了出土的粟特金银器等事例。
D.文章引用《唐律》对涉外案件的处理规定,论证了唐朝尊重各国法令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与世界各国交往频繁,各国民众对唐朝始终信任有加,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力保障。
B.唐朝时,粟特人主导丝路交通线,而唐朝政权与他们并无大的隔阂,这有利于唐朝对外交往。
C.唐朝对外交往区域广大,跨越亚欧大陆和东西洋,延续秦汉的交往原则,一视同仁,互相尊重。
D.唐朝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和具有包容社会心态是唐朝具有博大恢宏的世界主义胸怀的重要原因。
2020-11-15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文明也主要孕育于黄河流域,新近考古学的发现,确实扩大了人们认识中国古文明和文化(如长江流域)的眼光和视野,但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这一说法依然能够成立。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起源非常久远和古老。传说和早期中国古文本有许多记载,许多考古新发现又提供了大量新证据。早于夏代、比传说的五帝时期更早的文化很多就发生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大致处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经过史前文明、传说的五帝时期和三代的长期演变、积累,在春秋战国的大转变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是一个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一批开明的政治家管仲、吴起、商鞅等,既是政治革新的担当者,又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诸侯国家竞争和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士阶层。“士”的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使他们周游于政治和思想创造的广大空间中,他们都成为百家子学的创建者和重要的发展者。其创立的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复杂深刻,令人惊讶。人们一定会问,黄河文明和文化从三代到春秋战国为什么既主要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又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实现了伟大的创造。简单说,这不仅是受惠于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空间,更因这一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中心,人们称为国都“政治圈”。这正好解释了作为政治的参与者和思想的创造者的东周士阶层为什么主要出身并分布于这一广大的地域中。

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黄河文明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连续性,同时在质和量上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的连贯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它的包容性和竞争性。从秦汉开始的帝国文明和文化为什么也在黄河流域展开,同样,除了它的地理条件外,同它主要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有很大关系。从秦到北宋,帝国的都城主要是在黄河中游的咸阳、西安和黄河下游的洛阳、开封。帝国虽然经历了魏晋的分裂和南渡的东晋及南北朝,但黄河流域仍然有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性。这使得黄河文明和文化前后既表现出差异,又具有统一性和绵延不断的连续性。

黄河文明的思想文化、哲学、学说、观念和信念蕴含着一系列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要精神和重要价值。如它以孝敬亲人始,扩大到爱人、爱物,主张普遍的人类共情和爱心,具有仁爱的普遍精神与价值;它反对财富的独占和土地集中,追求以“均贫富”和“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经济安排与共同生活愿望,具有强烈的正义、公正精神与价值;它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张顺应“民意”,以德为本,行王道而治,主张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主张贤人政治和君子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民本位精神和公共理性;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天下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等。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就像历经沧桑而又坚韧自新的中华民族那样,既古老又常新。它的一系列精神与价值,对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再创造,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摘编自王中江《大河文明的思想创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但新近考古学的发现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
B.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稍晚的龙山文化都体现了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久远和古老。
C.管仲、吴起、商鞅的政治革新是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在春秋战国取得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的主要力量。
D.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绵延不断、延续至今,这完全是因为黄河流域在帝国时代依然是政治的中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时,以春秋战国时百家子学为例,极具说服力。
B.文章以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为立论前提,并由此阐发了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特性。
C.文章将黄河文明的思想文化、哲学、学说、观念与今日精神与价值比较,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D.文章末段提醒国人重视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以及它对中国复兴、对世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政治的参与者和思想的创造者的士阶层的产生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国家竞争。
B.从上有传说和记载的邦国时代直到从秦汉开始的帝国文明和文化,黄河流域可以说是国都“政治圈”。
C.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连贯性和差异性使得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呈现包容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D.在中华民族复兴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依然是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2020-05-16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