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07409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

(摘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B.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C.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D.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 封”“ 授”“ 征” “升”“擢”“拔”等。
C.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D.卒,指大夫之死。帝王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汉朝后第二年,因儿子参与了上官父子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的事件,苏武差点被牵连获罪。
B.苏武陷入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之中,廷尉奏请逮捕他,但霍光压下奏章,只罢免了他的官职。
C.苏武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受到宣帝的赏赐,但他把全部赏赐都送给了邻里朋友,自己分文不留。
D.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虽也娶妻生子,但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是从未改变的。这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 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陵传

班固

①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②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诏陵以九月发。

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践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与单于相直                            (2)数万之师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陵常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     
A.为……牺牲             B.谋求               C.追求            D.奉献
(2)上以迁诬     
A.劝阻                       B.陷害               C. 蒙蔽          D.欺诈
3.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
4.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5.《李陵传》第④段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对原文进行了取舍,请从剪材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诋毁)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6.白居易不认同司马迁和班固对李陵投降的态度。阅读《李陵论》节选,对白居易的观点进行评析。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

(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

2021-12-18更新 | 2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褒,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鐼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迷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5.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史记》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
2022-02-07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选自《汉书·魏相传》)

材料二: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晋末,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乂,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钝是常事,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注】①②颙、乂:参与西晋八王之乱的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退A壁于B十三里桥C人D情挫E衄F无复固志G多劝H方夜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指倚仗,与成语“恃才放旷”中的“恃”意思相同。
B.悉,指全部,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不同。
C.利,成功,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思不同。
D.贵,指可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项羽先后攻占城阳、濮阳东、定陶,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宋义此时规劝项梁,让他不要骄傲。
B.宋义规劝项梁,项梁不听,宋义认为项梁必败,因此在出使齐国途中劝高陵君慢点去见项梁。
C.张方与司马乂对垒,见惠帝乘坐的车子,让军队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只得赶紧连夜逃走。
D.张方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他最后采用了出奇制胜的战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
5.材料一提到“骄兵必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01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