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07749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永平,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阳王荆,因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众,欲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众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不受。松复风众以“长者意,不可逆”。众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朝议复欲遣使报之,众上疏谏曰:“臣伏闻北单于所以要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之众,坚三十六国之心也。又当扬汉和亲,夸示邻敌,令西域欲归化者局促狐疑,怀土之人绝望中国耳。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驳议者不敢复言。如是,南庭动摇,乌桓有离心矣。南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势,万分离析,旋为边害。今幸有度辽之众扬威北垂,虽勿报答,不敢为患。”帝不从,复遣众。众因上言:“臣前奉使不为匈奴拜,单于恚恨,故遣兵围臣。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损大汉之强。”帝不听,众不得已,既行,在路连上书固争之。诏切责众,追还系廷尉,会赦归家。其后帝见匈奴来者,问众与单于争礼之状,皆言匈奴中传众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乃复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已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众执之不移。八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郑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B.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C.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D.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众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统历》,由西汉刘歆整理而成,是中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B.蕃王,文中应为“藩王”,指中国古代皇室中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C.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分支。
D.和亲,指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如汉元帝将王昭君嫁到南匈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众治学广博,才名远近传扬。他自幼刻苦学习,对历史、历法、儒学都有研究,名声早已传入宫内。
B.郑众为人刚正,处事坚持原则。他恪守政治规矩,谢绝太子的聘请;他不惧皇帝威严,敢提不同意见。
C.郑众威武不屈,誓死维护国格。他出使北匈奴,单于让他下拜,他毫不屈服,匈奴有人拿他与苏武作比。
D.郑众具有远见,洞察敌方阴谋。他认为北匈奴请求交好不怀好意,推脱了皇帝派他再次出使的诏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2)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
2021-04-11更新 | 1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4)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D.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骑射,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即读书,数为算数。
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后代演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请骸骨、乞身、乞养、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超尘拔俗、不慕名利。他不好交接俗人,曾经多次拒绝统治者的招罗,“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充分表现了张衡拔俗的品格。
B.张衡博学多才,尤善机巧。他通五经,贯六艺,制作了候风地动仪,能准确预测地震之所在,令人佩服,朝廷也根据地动仪记载地震的方位。
C.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他在天下奢侈之风盛行时作《二京赋》讽谏,升任侍中在皇帝身边时,为了不得罪宦官,他小心应对皇帝的问话。
D.张衡善理政务,机智果断,他出任河间相时,暗中查访奸党,然后一举抓获,心思细密并富有斗争智慧,河间上下政治清明,张衡政绩卓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021-05-19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病去。太尉杨赐特,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馀,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祇、萧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祇、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祇、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节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B.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C.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D.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谢”字是不相同的意思。
B.“辟”,意思是征召,与此类似的还有“举”“荐”“征”等。
C.“自乞”,意思是自己请求退职。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告老”等。
D.“延熹”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因为赵咨极孝顺有修养而举荐他,于是赵咨沿袭了父亲的官职做了博士。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没有因为曹暠的迎接而停留,曹暠感到很惭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了。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但最终按照赵胤的想法厚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2)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2024-01-07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