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2 题号:108426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华为公司在京共同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合作建设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通过联合建设“5G媒体应用实验室”积极开展5G环境下的视频应用和产品创新。“5G媒体应用实验室”在国内选取10个5G试点城市和相应的测试点,建立端到端的应用试验系统。全力推动5G核心技术在央视4K超高清节目传输中的技术测试和应用验证,研究制定基于5G技术进行4K超高清视频直播信号与文件传输、接收、制作技术规范等5G新媒体行业标准,引领5G新媒体技术应用。2019年全国两会前,力争完成“5G媒体应用实验室”各项应用测试。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与三大运营商和华为公司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5G传输测试,均获成功。

5G代表着移动通信最新最尖端的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将为媒体行业实现新的飞跃提供重大发展契机。2018年10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开播4K超高清频道,目前日均播出8小时原创超高清4K节目,为5G网络的商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摘编自《5G新媒体平台开建是怎么回事?》《新民晚报》)

材料二:

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0日晚间通报,近日,该公司联合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在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实施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本次手术操作端放置在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操作信号,为50公里外孟超肝胆医院的实验动物进行远程肝小叶切除手术。

目前,福建正抢占5G商用新高点,多个运营商争相在福建探索5G商用。2019年1月1日,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宣布在福州开通联通5G产业互联网专网,并成立中国联通5G创中心(福建)、5G联合实验室,聚焦5G行业应用创新。20天前,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也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福州开通了首个SA(独立组网)5G实验网。

5G商用将带来市场新机遇。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院长刘景丰认为,5G技术在运医疗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欧阳恩山也认为,投入商用以后,不仅可以应用在智慧医疗方面,还可以广泛应用在智慧工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领域。

(摘编自《福建抢占5G商用新高点,实施全球首例5G远程手术》,中国新闻)

材料三:

据悉,工信部IMT- 2020(5G)无线技术工作组组长粟欣表示,6G概念研究在今年启动。目前,除中国外,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在进行相关的概念设计和研发工作。设想,未来6G技术理论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TB,预计2020年将正式开始研发,2030入商用。

虽然从时间进度上来看,5G网络才是未来10年的关键,但从开始研究6G这点可以看出科研正在路上。3G跟跑、4G并跑的中国,正努力在即将到来的5G、6G时代实现领跑……

(摘编自腾讯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多家企业共同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合作我国首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
B.“5G媒体应用实验室”在国内随机选取5G试点城市和相应的测试点,并力争在2019年全国两会前完成实验室的各项应用测试。
C.世界首例5G远程动物肝小叶切除手术在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实施,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操作信号,手术医师在50公里外操控手术。
D.多个运营商争相在福建探索5G商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福建省开通了第一个独立组网5G实验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央视4K超高清清节目将在传输中应用5G核心技术,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其他企业历时3个月的5G传输测试已经获得成功。
B.5G南用将带来市场新机遇,5G在移动通信上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媒体行业有望借助5G网络实现新的飞跃。
C.中国6G概念研究才启动,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在进行相关的概念设计和研发工作,中国在时间上落后于他们。
D.5G网络是未来10年的关键,中国成功实施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说明中国已经在5G研究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中国大力研究开发5G、6G技术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世界各地的资源循环利用开始加速。这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在金属需求预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转向循环经济”至关重要。

20225月,瑞士资源巨头嘉能可公司与加拿大企业合作,回收利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相关人士称:我们将为电池供应链提供回收材料,以循环经济为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型资源公司正在关注回收利用并将其列入经营课题。其背景在于一种危机感;单凭开采,产量跟不上。

(摘编自《日媒:循环经济提速刻不容缓》)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针对气候变化、生态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的系统性解决框架,其核心原则是减少浪费和污染、循环利用产品和材料、从资源开采转向资源再生。循环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主要是通过共享、租赁、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维修、翻新等方式,来尽可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创造更多价值。

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还能刺激经济增长和创新、创造就业岗位、增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并使消费者享受到更耐用、更新颖、长期成本更低的产品。英国的一项研究预计,到2030年,循环经济有潜力使欧盟新增约70万个就业岗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如果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到2050年,全球经济将多增长2万亿美元。这对欠发达国家格外有利,因为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这些国家的资源消耗也将增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研究显示,到2030年,循环经济将给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带来48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这很可能超出采掘业收缩引起的岗位流失数量,因为循环经济的价值链更长、就业密集度更高。

(摘编自王悠然《凝聚多方力量助推循环经济转型》)

材料三:

中国官方文件将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开采一制造一使用一丢弃的传统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走的是生产-减量-回收再利用一生产-再流通的路线,通过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合理和持久利用所有物质和能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一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日益严重的环境负担、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觉醒以及近年出台的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法律法规等,都是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崛起和品牌商的积极行动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摘编自斯道拉恩索《循环经济·从可再生材料开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凭开采无法满足急剧扩大的金属需求,此背景下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的要性,这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
B.瑞士嘉能可公司与加拿大企业合作,回收利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这一举动会为该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C.线性经济模式下资源的开采势必会带来资源的不断减少,采掘业的岗位也会随之流失,而循环经济有可能提供更多岗位。
D.能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崛起和品牌商的积极行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循环经济的原和生消费模式来看循环经济足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多样性减少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对循环经济做了阐释,区别在于材料二还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意义,材料三则通过对比展示三原了循环经济的优势。
C.在线性经济模式下,资源的最终结果是成为垃圾;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还会经过反复的回收和利用,再次进入生产环节。
D.近年出台的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有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
3.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6-25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非常了解(%)了解(%)不是很了解(%)一点不了解(%)没有考虑过(%)
个性30.260.371.90.6
兴趣28.549.718.13.20.5
能力27.953.215.62.50.8
选项很强(%)较强(%)一般(%)不具备(%)没有考虑过(%)
合作意识19.732.445.81.20.9
竞争意识21.324.545.65.43.2
创新意识15.533.341.95.93.4
社会适应能力23.521.2510.34
人际交往能力22.637.936.70.32.5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与他们在高考中报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不无关系。
B.在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可能影响生涯发展的变量上,研究表明它们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高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相较于兴趣与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的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有一定认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据材料二的数据,对于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总体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C.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
2021-03-17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总体要求如下: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工作原则。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3.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华社2021年7月)

材料二:

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愈演愈烈,各大知名综艺轮番播报着教育企业的赞助和广告词,各上热播电视剧中也反复出现着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在广告投放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各家教育企业开始在广告营销上倾注心思,那些“著名”的文案开始出现了。

“你来,我补课你的孩子,你不来,我补课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你的购物车里有你家孩子的未来吗?”……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何为“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呢?有媒体做过计算,以××学为例,其2020年的全年研发费用7.35亿元人民币,销售费用却从去年同期的10.41亿元猛增至58.16亿元!投入的经费之中,用在营销上的钱竟然是用在研发内容上的近8倍!

(摘编自哲颉《资本退场:教培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校长邦2021年7月)

材料三:

近期,北京一家媒体对中小学生家长发起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家长或多或少给孩子报了课外培训课程,其中83.82%的家长选择了学科类培训课程。给孩子报3家以上培训机构的占39.7%,每年整体花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

“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如何疏导家长的焦虑是关键。”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落实“双减”政策,打击垄断,叫停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学科培训的同时,还应解决孩子“需求端”的问题。“双减”并不是要关停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只是要让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到其应属位置,不要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

(摘编自《“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第一财经2021年8月)

材料四:

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

(摘编自范荣《“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北京日报》2021年8月)

1.下列对“双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B.“双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表现出国家对于“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双减”的工作目标要求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支出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D.“双减”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行业,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关闭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学科培训机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工作的总原则为四个“坚持”,涉及以生为本、遵循规律、回应关切、依法治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内容。
B.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过课外培训课程,其中学科类培训占比超过80%,每年整体补课费用2万元到5万元,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C.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贩卖使人焦虑的广告文案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制造家长焦虑情绪,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D.近些年,教育“内卷”严重,“剧场效应”越发明显,只有坚决落实“双减”工作,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结合材料分析,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
2021-10-10更新 | 2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