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08700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国自汉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有着丰富的防治瘟疫的经验。根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了三百多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得到了较好救治,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1956年北京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救治工作中也发挥了更加重要、更为广泛的作用。强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深度介入诊疗过程,成为医疗救治的鲜明特点。2月15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报告,中医药对轻型、普通型和重型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单用中药加对症治疗有效率为87.5%,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92.3%。

2月24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中医药治疗率总体为87%,使用中药汤剂的比例占82%,治疗总有效率为92%。

(摘编自求是网2020年03月19日《发挥好中医药在抗疫中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在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体现出显著优势。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被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社区里就有国医堂,不仅可以看中医,还能享受针灸、推拿等特色医疗服务,非常方便。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越来越多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中医药科技论文数量不断攀升。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高。中医药行业坚持自主创新,原创优势更加凸显。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医药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

(摘编自田雅婷《历久弥新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大有可为》)

材料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人民带去了卫生资源和健康。我们要让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发扬光大,就必须整合中医药资源、中医药产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集中优势,构建中医药国际化交流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传统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国家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共同协作,不断扩大中医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中医药合作交流的国际水平及影响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产业更稳定扎实地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医药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传播滞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大。目前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主要是中医针灸和部分作为保健品的中成药等,代表的只是中医药的一部分,真正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并未转化为软实力。二是中医“去中国化”问题突出。针灸作为最先走出国门的中医文化之一,被广泛应用,但“去中国化”的趋势也很明显。程序针灸、阿是针灸和针灸欧美化,都是针灸被异化的形式。法国部分学界代表更是认为针灸是产生于法国,并对其归属问题提出了诉求。从药材的产出来看,滥采乱伐现象造成部分珍贵野生药材流失,同时,我国机械化生产技术落后,难以形成较高的产量和规模。再者,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大部分中医药文献以古汉语编成,文化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难以真正掌握。这就要求中医从业者不仅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很好的悟性,给非中国文化圈的医学者带来很多困惑,加大了中医药国际化的难度。

(摘编自杜加辉、武东霞、王瑛《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次因瘟疫造成的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是因为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
B.就医越来越便利,使得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C.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将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去卫生资源和健康。
D.要想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我们的软实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都证明中医药在防治疫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只要不断扩大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加大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C.大部分中医药文献以古汉语编成,难以理解的文化是中医理论很难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D.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的同时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3.中医药事业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近些年,思维模式十分热门。在众多的思维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最受关注。

许多人看到“批判”二字,就本能地将之和批评甚至吵架画上了等号;至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激烈的思维模式,咄咄逼人,让人紧张。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指的是审慎地判断,所以仅仅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批判性思维。

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并做了这样的定义: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从这个定义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并不代表对他人论点的一味诘难。

批判性思维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盲目吸收这一层级,而是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全面地审视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是一种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它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换言之,这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具备的思维模式。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在新闻热点事件中,非此即彼的道德绑架处处可见:你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日本,你是不是不爱国?贩卖儿童罪大恶极,死刑你竟然不支持,你为何这么冷血?

其实,爱国与是否支持某国家的某个具体举动没有直接关联;法律代表着程序正义,并不是倾泻愤恨的工具,是否判处死刑,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并依照严格的审判方能认定。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要扫大街!”“是中国人就转发!”一样,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理性考察之后再决定”,“理性考察”才是开锁的钥匙;它的内容,或者我们说的“探究和实证”,才是批判性思维的心脏地带。

对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者来说,探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过程的公正、开放和全面性。不管思维的过程是为了证实,还是为了证伪,只要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全面多样,公正开放的原则,那么不管最初意图是什么,最终正反两面的观念都会被包括进来,自然会得出切中肯綮的结论。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1.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

2.鉴别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

3.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

4.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

基于这些特质,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思维工具,伟大的智者们使用它构造了我们的历史和对世界的清晰认知,构造了我们的哲学和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摘编自“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的博客”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是指审慎地判断,因此不能把它和批评、吵架画上等号。
B.批判性思维通过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从而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
C.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
D.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思维工具,也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从近些年热门的思维模式中直接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个中心论点。
B.文章论证有破有立,破即破除误解和谬误,立就是确立对批判性思维的正确理解和论述。
C.文章运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例如说“理性考察”是开锁的钥匙;“探究和实证”是心脏地带。
D.文章列举二元思维方式,是为了与批判性思维作比较,更好地突出后者“理性考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因此结论并不重要。
B.批判性思维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具备的思维模式。
C.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D.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而是构筑文明的重要思维方式。
2020-06-04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B.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C.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D.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进行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B.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C.“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3.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B.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2016-11-1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2020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2020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孕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2020年的热词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2020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使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
B.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与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年我们过得不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由2020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仅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两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不分主次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想读懂中国,必须依托网民根据一年内的具体事件、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C.2020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见证。
D.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2021-06-30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