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4 题号:108778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其无,有车之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依靠
B.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者不长                  矜:夸耀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仁焉                      归:称赞,称许
B.恻隐之心,仁之        端:萌芽,发端
C.其君者也                       贼:伤害
D.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问                                     有四体也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九层之台,起累土
C.非所以内交子父母也                 不贵难得
D.非恶其声然也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3.下列对语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不是为着要称赞同乡和朋友
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D.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4.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哪怕只有一天能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都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
B.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进而论述了“四端”的重要性。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说我们要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那样做事就不会失败。
D.先秦诸子散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其论说风格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各有其妙。
2022-10-23更新 | 2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曰:‘诺A我B且南游C吴越D之王E激西江之水F而迎子G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C.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句话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的句式相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2024-01-06更新 | 2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其未易谋               兆:迹象,苗头
C.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认为……少,轻视,意动用法
2.选出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相同的一项(       
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D.《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力求性命双修。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封的大夫的领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的领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根据选文,简要说说《老子》《庄子》两部作品思想与语言表现上的异同。
2023-11-12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