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08978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也。”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史记·魏世家》)

材料三: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B.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C.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D.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本文借指平民百姓。
B.缟和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可以借指洁白或比喻质朴,本文指白色的丧服。
C.藩,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东藩,东方的藩国,本文是指魏国愿意臣服于秦国。
D.春秋一词含义丰富,如年岁、年龄、春秋季节等,本文指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歌颂了唐雎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材料二唐雎陈述若不及时援魏,将失掉东藩之魏且增强敌国实力,说服秦王出兵。
C.从材料三可知,当时秦国的法令,殿上侍从不得带任何兵器,兵器都交殿下保管。
D.综合上述材料,唐雎面对秦王“挺剑而起”当属虚构,不能视之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陈涉之初起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齐人闻王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诸侯。田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田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齐相角亡走赵;角弟田间前求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田儋子市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平齐地。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田荣曰:“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曰:“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今田假、田角、田间于楚、赵,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用事者坟墓矣。”楚、赵不听,齐亦怒,终不肯出兵。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楚兵东走,而章邯渡河围赵于巨鹿。项羽往救赵,由此怨田荣。

(节选自《史记·田儋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陈涉之初起楚也        沛公欲关中
B.从少年廷,欲谒杀奴            王见之,曰:“牛何?”
C.田间为将,以诸侯          关,毋内诸侯
D.使楚杀田假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指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的平辈男性中年幼于己者,亲疏远近当介于弟、族弟之间。
B.建国,既指古代天子封立诸侯王国,又指建邦之所居,即建立国都。文中指后者。
C.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的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两端有带,形状如筷子。
D.手足,意指兄弟,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手足戚则指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儋凭借宗族势力,求得人心。他出身于齐国实力不弱的田氏宗族,最早拉起造反大旗,自称齐王,并控制齐地。
B.田儋应时而动,刚勇果断。他借杀死犯罪家奴要报告官府得知为由,杀死狄城守令,迅速起兵以响应陈涉起事。
C.田荣虽在收儋余兵东走东阿时表现出勇敢坚强,但他对个人恩怨斤斤计较,不能以大局为重的性格却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D.因荣不善合作,对形势有误判,先是拒绝曾帮他解围的项梁,未能一起攻打章邯;后是拒绝楚怀王的命令,不肯出兵援赵。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2)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
2021-07-16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垓下之围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平明:天刚亮的时候。②绐:欺骗。③檥:使船靠岸。④吾为若德:我就给你这个好处吧。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平明,汉军觉之
(2)项王自不得脱
(3)赤泉侯人马俱惊,易数里
(4)汉军至,无以
(5)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6)吾闻汉我头千金
2.把下列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下列句子省略成分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B.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C.田父绐曰:“左。”
D.左,乃陷大泽中
4.以上文本主要由哪三个场面组成?
5.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羽这一个情节?
2019-08-22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chú]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华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 敬)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B.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C.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D.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在文中是“六经”之一,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
B.太山就是泰山,在古代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C.“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麻葛之类织物做成的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庭贫困,屡遭困厄。孔子贫穷而且地位低下,曾经做过小吏;后来周游列国,被一些国家排斥、驱逐,也曾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B.孔子不获任用,满怀苦闷。他在颜回去世时慨叹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也曾对子贡说:“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C.孔子通过著述,匡时救世。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语言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这种“春秋笔法”让乱臣奸贼都因心怀恐惧而有收敛。
D.孔子成为宗师,令人敬仰。学者都以孔子为宗师,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为标准,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的主张赞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10-27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