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4 题号:10908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时代,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人类进入了碎片化学习时代。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发展,而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地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的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碎片知识犹如人体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部件都会失去原有意义。

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操作,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有意义的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此过程中主要完成对碎片知识的归类与管理,剔除对个体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在整理与剔除过程中,也要汲取新的知识作为补充。由于知识碎片的离散性,在知识点、新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系统化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过程的始末。

(摘编自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

材料二:

在各类应用软件推动下,数字阅读日渐普及。数据显示,全民阅读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8年,我国大众阅读用户规模和专业阅读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3亿和1417.9万。“数字阅读作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阅读方式,从应运而生到蓬勃发展、蔚然成风,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数字阅读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说。

2019年是5G商用之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必将对数字内容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专家认为,随着技术升级,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未来,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伴随新兴技术发展,智能接收设备类型逐渐丰富,将会出现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摘编自《5G:打开数字阅读大市场》)

材料三: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摘编自《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后,碎片化学习时代来临,这意味着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亟待转变。
B.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诞生使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从而为学习者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切实保证。
C.材料二用强有力的数字证明我国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特别是5G技术的运用将使人们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
D.材料三从“阅读速度快”与“获取知识散”两个方面论证了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正好相反。
2.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由于手机的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B.碎片化阅读虽有助于尽快获取多元信息,但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如果缺乏特定目的,即使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延展阅读领域,也难以汇聚成深度的认识。
C.虽然我们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变成了无目标、无中心、无深思的“三无”浏览。
D.上海一直都是时尚与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在阅读习惯上也紧扣时代脉搏,81%的上海读者会看电子书,上海读者碎片化阅读倾向和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均高于全国水平。
3.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教材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下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们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比如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B.网络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为人类建造了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立的虚拟空间,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
C.网络时代应该多关注农村、西部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较少上网的群体,加强其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
D.目前,网络发展如火如荼。一旦它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我们极有可能被网络所奴隶,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请结合材料提几点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喜庆、祥和、大气、浓烈,在百花齐放中突出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在精彩纷呈里彰显传统艺术的时代精神,是一台精美、精炼、精致的戏曲晚会。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参演剧目既有观众耳熟能详、传播较广的京剧、昆曲、豫剧,也有极富地方风味的婺剧、丹剧、绍剧、闽剧、晋剧、吉剧和川剧,可谓梨园百花齐放,剧种争奇斗艳。近年来,随着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京剧像音像工程、“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稳步推进,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取得明显进展,一大批地方戏呈现出新老融合、生机焕发的生动景象。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充分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美好前景。84岁老艺术家童祥苓壮怀激烈,“杨子荣”英姿豪迈、气贯长虹;72岁老艺术家裴艳玲老当益壮,“林冲”夜奔,愁肠百结、令人动容;75岁老艺术家章其祥身手不减当年,“关羽”观阵,渊渟岳峙、声振屋瓦。而最小的一位主演只有10岁。尤为可喜的是,一大批青年戏曲工作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唱念做打,功底扎实,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与塑造,立体生动,给戏曲艺术增添了青春的力量。

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这既是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豫剧《苏武》、绍剧《佘太君》、晋剧《于成龙》这三部戏,一部源自传统剧目,一部改编自京剧,一部是新创剧目,分别塑造了坚守气节的志士、爱国救国的英雄和清廉为民的官员三个人物形象,时代虽然不同,角色虽然各异,但家国情怀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经过艺术家的匠心演绎,历久弥新。

戏曲不仅仅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传统,表现内容却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婺剧《信仰的味道》和壮剧《黄文秀》,分别塑造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和牺牲在扶贫一线的青年黄文秀,把“初心”与“使命”的主题用戏曲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给人以优美的精神享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心理,我们应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华,而更为群众所喜爱。

(摘编自2020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张贺《让传统戏曲绽放时代光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追求精美、精炼、精致,所以晚会精彩纷呈,喜庆、祥和、大气、浓烈。
B.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促成了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
C.大批青年戏曲工作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继老戏骨之后成为戏曲舞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
D.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的经典剧目经过艺术家的匠心演绎,更为群众所喜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总起论题,再展开分述,最后归结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华的中心论点。
B.文章论说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的喜人状况时,从艺术形式、艺术人才、表现内容及思想价值等方面层层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C.文章在论述戏曲表现形式的传统性和表现内容的创新性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增强说服力。
D.文章尾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运用引用论证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戏曲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B.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可以使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取得明显进展,让一大批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C.进入新时代,传统戏曲也应该是现代的,要用葆初心和担使命的思想,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D.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我们才可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2020-09-20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月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 “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比《诗经》的“逍遥”内涵更丰富了。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逍遥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2021-02-24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向现实”,已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不少优秀的网络小说跳出虚幻走向现实,努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各个角度书写时代变迁与蓬勃向上的新风尚,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新气象。

虽然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有了提升,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努力实现真实性与向上性的统一,但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依然是建立在“爽文模式”上的一种通俗文学,深度思考的缺乏与阅读快感的追求,使得这类小说努力表现生活真实的同时习惯于简化生活的矛盾。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常常赋予主人公“金手指”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

《春雷1979》的主人公韩春雷,原本是90后青年,穿越到1979年,先知先觉的“金手指”让他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网络英雄传》《中国铁路人》虽然没有穿越重生,但主人公也具有隐性“金手指”。《网络英雄传》中的网络创业英雄郭天宇、刘帅虽然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每个困难都只是一个小考验,他们最终在商场上战无不胜。《中国铁路人》中的主人公白玉传从一个普通的铁路电气工人逆袭为手握数项国家专利的铁路高级工程师,这一系列的传奇行为难以具有现实普遍性。主人公的拼搏奋斗就是现实版的“打怪升级”,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享受“攻关”快感的“爽”的过程。

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排斥阅读快感,阅读快感也有可能转化成精神上的提振,也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追求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要尽量淡化“金手指”,过于依赖“金手指”会减弱书写的力度。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现实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内行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深入时代肌理,写出深层次的“真实”。不少网络小说故事的展开依托专业数据与专业术语,网文作家表现的时代冲突主要是一种外部冲突,人物的拼搏与成功也主要体现为物质的获得,是一种外在描述,既没有深入人物灵魂深处,也没有写出时代变革中真正的精神变革。此外,情节推进简单化、重复化,人物形象以扁形为主,不够立体丰满。这些都是目前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玄幻类小说相比,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已经尽量淡化“金手指”的存在,努力表现时代新风尚,但网络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具有特定的创作模式,不应该过于苛求也不应该过于拔高。网络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诸多天然的发展优势,“发掘和培养出一大批有梦想、有情怀、有故事的网络作家”,鼓励他们“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走向。近年来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开端,随着创作的丰富,期待能有更多表现生活复杂性与深广度的优秀作品问世。

(摘编自马宇飞《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要有深度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不少网络小说转向“面向现实”,但仍常以“金手指”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
B.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对阅读快感的追求使之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C.目前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主要存在情节推进简单化、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等问题。
D.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很大程度基于内行的专业知识来表现现实感,而不去表现时代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文学书写现实也要有深度追求。
B.文章第三段列举网络文学的例子,旨在论证其不仅具有阅读快感,也有积极的意义。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可喜的新气象,再重点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要求和期望。
D.文章以“金手指”为喻证,旨在说明不具有现实普遍性的传奇行为,说理通俗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网络英雄传》中的创业英雄在商场上战无不胜的经历体现出作者对阅读快感的追求。
B.网络小说一般追求阅读快感,这体现出其通俗文学的特性,对此我们应辩证客观看待。
C.能否“真实”表现生活复杂性与深广度是我们评判现实题材网络小说质量的重要标准。
D.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淡化“金手指”的存在,面向现实,可见其质量要比玄幻小说更高。
2021-02-25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