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其他隋唐作者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09081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多为“太宗”。
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
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
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
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
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 武退秦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玩之字茂瑶,会稽余姚人也。玩之少闲刀笔,泛涉书史。仕宋为乌程令。路太后外亲朱仁弥犯罪,玩之依法案之。

元徽中,为尚书右丞。齐高帝参政,与玩之书曰:“张华为度支尚书,事不徒然。今漕藏有阙,吾贤居右丞,已觉金粟可积也。玩之上表陈府库钱帛器械役力所悬转多兴用渐广虑不支岁月朝议优报之高帝镇东府朝廷致敬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高帝咨嗟,因赐以新履。玩之不受,帝问其故,答曰:“今日之赐,恩华俱重,但著簪弊席,复不可遗,所以不敢当。”帝善之,拜骠骑议参军。霸府初开,宾客辐凑,高帝留意简接。玩之与乐安任退俱以应对有席上之美,齐名见遇。玩之迁黄门郎。

先时,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之。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人之大纲,国之政端。自顷甿俗巧伪,乃至窃注爵位,盗易年月,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叛,停私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此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若约之以刑,则人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则胜残未易。诸贤并深明政体,各献嘉谋。”玩之表言便宜,多见采纳。于是朝廷乃别置校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以防懈怠。

玩之以久宦衰疾,上表告退,许之。玩之于人物好臧否,宋末,王俭举员外郎孔魁使魏,玩之言论不相饶。至是,玩之东归,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

(节选自《南史·虞玩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玩之上表陈/府库钱帛/器械役力/所悬转多兴/用渐广虑/不支岁月/朝议优报之高帝/镇东府/朝廷致敬/
B.玩之上表陈/府库钱帛/器械役力/所悬转多兴/用渐广虑不支岁月/朝议优报之/高帝镇东府/朝廷致敬/
C.玩之上表/陈府库钱帛/器械役力/所悬转多/兴用渐广/虑不支岁月/朝议优报之/高帝镇东府/朝廷致敬/
D.玩之上表/陈府库钱帛/器械役力所悬转/多兴用渐广/虑不支岁月/朝议优报之高帝/镇东府朝廷致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就把有关案牍的事叫作刀笔,后多指写状子的事。
B.人籍指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文中具体指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犹户籍。
C.爵位原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中国古代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古代祭祀祖宗称“祖”,用酒食送行称“饯”,祖饯在文中即指用酒食祭祀祖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玩之熟悉法律,依法履职。他年少时就博览经书史书,对法律文书很熟悉;任乌程令时,路太后外亲犯了罪,玩之依法加以处置。
B.虞玩之安于清贫,生活节俭。他为官多年,却穿着三十年前买的木屐,高帝赐他新木屐他也不要,因此颇受高帝赏识,被迁为黄门郎。
C.虞玩之做官尽职,上表言说合宜。刘宋人在户籍上造假,玩之与博坚意受命审查户籍,还上表出谋献策,且多被采纳。
D.虞玩之好褒贬别人,遭人冷落。他在言论上得罪过王俭,故辞官归故里时,王俭不来送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漕藏有阙,吾贤居右丞,已觉金粟可积也。
(2)若约之以刑,则人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则胜残未易。
2019-03-20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

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此之谓也。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

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追。’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吾前不击,避其锐也。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师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

孙子曰:“怒而挠之。”言待其衰也。又曰:“卑而骄之。”言敌怒而进兵,则当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归,随而击之。又曰:“而劳之。”言因其进退以观其变,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传也。

(选自《反经 · 先胜》,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B.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C.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D.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 从此名存实亡。
B.陈仓,位于陕西省西部,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C.九天,意思是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此处指帝王。
D.孙子兵法“怒而挠之”,指的是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
B.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就不会被攻破。
C.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董卓欲迅速奔赴陈仓救援,但皇甫嵩不听,认为陈仓具有九天之势,不用兴师动众。
D.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麻痹敌人,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就要及时进攻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
(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
5.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皇甫嵩先是不同意董卓领兵速战的建议,后又带兵进攻,请分别概括皇甫嵩不战又战的理由。
2020-09-23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忠良有异

吴兢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
①吴兢: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撰有《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字。该书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房玄龄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②阿党:偏袒。   ③不直:不实。④不存形迹:不注意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⑤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如同一人。
【阅读指要】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选文中唐太宗与魏征的一席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魏征的正直无私、忠贞为国的形象,也表现出唐太宗的胸怀宽广、善于纳谏。
【阅读训练】
1.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高中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名篇《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言者不直(          )       (2)以此小事,便损众美(          )
(3)已悔之(          )          (4)君莫违此言(          )
3.对于“因何不存形迹”,魏征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征责任。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彦博认为魏征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C.魏征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为魏征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征。
5.根据文意,说一说魏征所说的“忠臣”和“良臣”异在何处?
2019-12-16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