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8 题号:110195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须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这里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中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千米,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千米,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千米,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北京整个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根据材料一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行政区人满为患。B.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D.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着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坚持“副中心质量”,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       
A.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与北三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4.根据材料一,谈谈如何理解“城市副中心”这一概念。
5.请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 “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B.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B.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可以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C.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
2021-01-10更新 | 3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不少企业推出“无接触商业”服务。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方式,避免买卖双方直接接触,这种“无接触商业”模式受到消费者青睐。庞大的生活消费需求,叠加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是“无接触商业”兴起的客观背景。既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兼顾复工复产的现实需要,不失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

“无接触商业”模式早已在业界展开。比如近年来,无人货架、无人超市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零售的业态。不少物流公司推出的智能快递柜进入各大小区,无人机、无人车等配送方式,也有了一定普及率。

要想抓住机遇,把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变成发展壮大的持久动力,既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也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前不久,国家邮政局提出积极推广智能快件箱投递模式,多地政府部门也出台政策鼓励“无接触商业”服务,给“无接触商业”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预期。也要看到,“无接触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服务标准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妥善解决。长远来看,持续赢得消费者,关键在于优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无接触商业”加速到来(新知)》]

材料二:

材料三:

疫情之下,“无接触配送”一词横空出世。智能快递柜作为“无接触配送”的重要载体,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有望得到大力推广,而消费者对于快递柜的接受程度在经历疫情后将大幅提升。未来通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智能快递柜产业将迎来中长期利好。

相对于以往快递配送的门到门、用户签收完成寄递服务模式,“无接触配送”更多考虑的是在疫情背景下收件用户对寄送服务精细化需求的表达,体现出消费方式的变革将驱动快件寄送方式、服务标准、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统变革态势。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防线,使用智能快递柜收取更安全。在疫情的推动下,曾经深陷泥潭的快递柜行业似乎迎来了发展拐点。

顶着快递、电商巨头光环诞生的智能快递柜却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局,本次疫情衍生的“无接触配送”服务给了智能快递柜一定程度上的转机,但疫情之后智能快递柜一族能否实现“自主崛起”?笔者认为智能快递柜行业在政策、资本、市场等因素的助力下,通过不断创新盈利模式,“柜”族的堀起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疫情之下,多数人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智能快递柜是用户进行“无接触配送”服务的首选方式,疫情带来了用户使用智能快递柜的习惯,促使了智能快递柜设施的大量增加。外力的加持使得智能快递柜的崛起具有了可能性,但真正阻碍其发展的症结在于盈利模式,而在阻碍智能快递柜实现盈利的原因中又以成本投入巨大、盈利点单一、用户体验欠佳等因素最为突出,未来可从有效控制成本、创新多元盈利模式、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发力,实现“柜”族的真正自我崛起。

(摘编自孙燕《疫情之下智能快递柜行业能否实现“柜”族崛起?》)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无接触商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接触商业”模式包括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过程。
B.“无接触商业”服务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
C.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催生了“无接触商业”模式的出现。
D.疫情之下智能快递柜成为“无接触配送”的重要载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接触商业既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兼顾复工复产的现实需要,并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B.2016年以来,我国快递柜入柜率逐年增加,据预测,2020年快递柜入柜率有望达到15%,这样,2020年的增速将是近几年来最快的。
C.智能快递柜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成本高、盈利难”的困难,但是在政策、资本、市场等因素的助力下,智能快递柜行业有望崛起。
D.“无接触配送”考虑到了收件用户对寄送服务的精细化需求表达,所以这必将导致以往那种门到门、用户签收完成寄递服务模式的消失。
3.请根据材料内容,从企业的角度谈谈如何使智能快递柜行业迅速崛起。
2021-02-05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连日来,第十一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进行。

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人口普查意义重大。于国,通过普查获取的人口数据,可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规律,进而深入贯彻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于民,幼儿园学位应该有多少、社区应建几个公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借助准确数据作出决策。换言之,人口普查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从1953年到2020年,从第一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见证着时代变迁,记录着社会发展的铿锵脚步。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非同寻常。此次人口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的一次重大调查,站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透过它可以触摸鲜明的时代印记,感受浓郁的时代气息。

(摘编自《人口普查见证时代变迁》,《人民日报》2020年9月25日)

材料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依法行政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201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对普查目的、普查原则、普查任务、普查对象、普查范围、普查的组织实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条例》,今年实施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可以由普查员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入户登记数据直接上报,也可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同时,此次普查还将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通过在普查指标设置中增加公民身份号码的方式,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

为充分保护人口普查对象的合法权益,赢得普查对象对普查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条例》在保护人口普查对象的权利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条例》还规定,人口普查对象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资料。

(摘编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电子化方式不必担心信息泄露》,《经济日报》

2020年6月7日)

材料三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已经正式开展,普查员对管辖区域内普查对象是否在家、何时在家等情况并不了解,“敲门无人应”成了普查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而国家电网公司在“网上国网”APP中推出的“e普查”辅助工具成为人口普查的“得力助手”。

经实名认证后,普查员便可使用“e普查”扫描管辖范围内居民的电表,获取该户“用电码”,红、橙、绿三色分别表示近一个月未用电、间歇用电、正常用电,以精准识别空置户、“候鸟”人群、正常户三类情况。

(摘编自《天津:电力大数据助力人口普查“少跑腿”》,《新华网》2020年11月2日)

材料四

“德国人口普查推迟一年。”据德新社11月初报道,由于新冠疫情,原定于2021年5月16日开始的人口普查推迟一年进行。俄罗斯原本要在今年进行人口普查,由于疫情,决定10月1日先在偏远地区启动。主要阶段的工作于明年4月份开展,并计划使用数字技术。“虽然人口普查花费巨大,但仍要定期进行。”俄《真理报》称,“不查清相关情况就很难制定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计划”。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也因疫情将今年的人口普查工作推迟。

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耗资不菲,美国今年的普查成本估计为160亿美元左右。英国甚至有可能因成本问题而打算让2021年的人口普查成为最后一次,英国官方预计明年的人口普查成本将超过9亿英镑。

(摘编自《人口普查,世界大国扎堆“摸家底”》,《环球网》 2020年1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通过人口普查工作掌握全国人口数据,把握人口变化规律,更好地贯彻和践行发展理念和思想,以作出宏观决策,意义深远。
B.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2010年6月实施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展开,既保障人口普查对象的合法权益,也规定其应尽的义务。
C.我国将电力大数据用到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中,通过用电量识别普查对象的居住情况,这是电子化普查方式科学高效运用的体现。
D.虽受疫情影响,但俄罗斯人口普查仍将进行,他们计划分步展开,全方位使用数字技术,掌握情况以便制定各领域的发展计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我国人口普查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从第一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也决定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B.材料二体现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字化时代特征:普查员和普查对象均可使用电子设备上报数据,还实现了人口普查数据与部门行政记录的关联。
C.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摸清“人口家底”对各国制定发展计划十分重要,但巨额普查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人口普查工作的进行。
D.综合以上材料,受新冠疫情影响,德国、印度等国推迟人口普查工作,而我国则能如期、顺利进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防疫工作效果显著。
3.如何确保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采集质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1-29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