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105178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

罗瑞明

①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青年科研工作者攻难克坚,连续奋战,不断地攀登技术高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刷新了一项项纪录。四川省凉山州森林火灾扑救中,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0名英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大江南北,挑最重的担子,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各行各业的青年们汇聚起发展的强劲动力,用奋斗绘就青春亮丽的底色。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③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劳动岗位各有不同,并非都是轰轰烈烈,不论在何种岗位,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努力去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中彰显伟大。

④基层一线的掏粪工陈国瑞,低头,俯首,守护一方洁净,无悔,坚持,始终大爱无声。他七年如一日传承着时传祥精神,用一根扁担为百姓守护洁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黄莹,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定期上门随访,她为1200余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负责200余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居民慢病规范管理率由最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75%。优秀青年焊工井云杰,十多年来,累计完成管道焊接总量相当于一条从北京到天津的长输管道。“三百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要活出人生的价值,唯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劲儿使在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向前冲,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新天地,用奋斗书写美好人生。

⑤弘扬工匠精神,焕发青春力量。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5G、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迅猛发展,各项工艺日新月异,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珍惜这一宝贵时光,善读无字之书,苦练有用之功,融入社会生活,接受岗位磨砺,成为行业中的能人,技术上的标兵。数控车工彭发福,主持参与革新项目100多项,优化数控车床加工主减齿轮加工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214%。采油工人张义铁,秉承“为祖国献石油、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信念,完成各类技术创新成果150多项。工程师夏荔,刻苦攻关,创新突破,将173米“不可能”挖通的隧道挖通。弘扬工匠精神,发扬聪明才智,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干中学,学中干,以过硬的本领,创一流的成绩,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⑥勇于担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建功。青年人要志在四方,经受各种考验,以奋斗为乐,听党话,跟党走。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用奋斗书写人生篇章,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通过奋斗攻克人生堡垒,扫除前进中的障碍,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⑦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清晰标定青年之于国家和民族的分量,激发了广大青年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热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须牢记使命,不负重望,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2019年5月5日《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1.分析第②段的说理思路。
2.第④段使用了不少数字,有何作用?请举例分析。
3.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说奋斗很重要,可以让年轻人更自信。
B.“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是说只要奋斗就能成就梦想和幸福。
C.“三百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D.“用奋斗书写人生篇章,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反复强调青年人要不断地奋斗。
4.下面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整齐中有变化B.多引用有文采
C.多短句有气势D.朴实中带幽默
5.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个新闻发表的评论。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针对什么新闻发表了哪些观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①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②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③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④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⑤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客)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⑥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出现了很多名垂青史的匠人,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B.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C.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D.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2020-01-19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和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完全慢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他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就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口头上“摆”一阵,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个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很多事的做法。所谓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就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做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跟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所学的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为人,就是所说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学了。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义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的出,答得了老师的考题,取焊及格的分数,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覆宜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说到“化为”,光是“读”绝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神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自己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承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选自叶圣陶《为己》)

1.第二段“学校里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A.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是今后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
B.课程是本门学科知识的扼要
C.各种功课的内容都是世间知识道理的浓缩
D.学习了各门课程就一定能应对很多事情
2.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       
A.说明都书能充实自己的知识B.说明学者读书的目的不对
C.慨叹今天的学者学如未学D.教育人们要乐于学习
3.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了知识,要亲自去实践
B.读书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做法,要会说出书中的道理和做法来
C.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
D.对书上所讲的道理和做法,不仅要知之,好之,而且要乐之
2020-01-13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21-01-27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