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11048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园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曰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夜而出(zhuì)B.其乏困 (gòng)
C.秦伯(yuè)D.使杞子、孙、杨孙戍之 (pá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2016-11-18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公许之。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有叛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伐木有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予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

【注】①绛:晋国国都。

(选编自《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材料二:

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屡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骊姬佯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

骊姬谓太子曰:君梦见齐姜,太子逮祭曲沃,归釐于君。太子于是祭其母齐姜于曲沃,上其荐胙于献公。献公时出猎,置胙于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胙中。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哉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者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戳之!谓献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 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 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太子闻之,奔新城。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

【注】①厘:祭余的肉。

(选编自《史记·晋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A思B报C父D之E耻F而G信H其I欲J虽K好L色M必N恶O心P不Q可R谓S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的“既”字意思相同。
B.厚,指加强,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者无厚”的“厚”字意思不相同。
C.居,指过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字意思相同。
D.飨,指享用,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苏认为必须从根本铲除祸患才不会有再生变乱,因而史苏不认可晋献公在杀死骊子后留下骊姬的行为。
B.晋献公想要立奚齐为太子,骊姬当着晋献公假意赞扬太子的军事能力和影响力,但暗中又派人中伤太子。
C.骊姬让太子到曲沃祭祀母亲并将胙肉献给晋献公,后又派人在胙肉中放置毒药,以此来污蔑太子想弑君。
D.骊姬认为太子投毒弑君是因为她和奚齐,他们母子应设法避祸,因此后悔先前阻止晋献公废太子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愿子母辟之他国,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5.史苏认为骊姬将给晋国带来祸患的理由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2023-04-19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 尔无忘寡人之言。 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 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 诸樊曰: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发言于口。 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材料二:

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①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传位给孙子姬昌(西伯),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姬昌之父),长子次子迁至楚地定居,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周王朝治国之道得以兴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今汝于区区之国荆A蛮之乡B奚能成天C子之业乎D且今E子不忘F前人之言G必授国H以次及于季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岂敢,用于反问,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不同。
B.重,慎重,谨慎,也表对某事感到为难,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
C.城,在文中用为动词,指修筑城墙,与“然后践华为城”中的“城”词义用法不同。
D.舍,在文中用为动词,指安置住宿,与“舍相如广成传舍”句首的“舍”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寿梦欲废长立幼传位给贤明的幼子季札,即使被拒,依然把此愿托付给了诸樊。
B.季札谢绝寿梦传位的理由主要是不能让父子之间的私情超越了先王传下的礼法制度。
C.周太王废长立幼而王朝兴盛,诸樊借此以表示对父王的理解,也引此例以劝说季札。
D.诸樊没能实现先王的遗愿,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临终之际依然令二弟传位给季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2)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2024-01-10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