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11191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B.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C.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D.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说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B.节度,又称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C.戎,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由用于进攻的“戈”和用于防御的“甲”构成,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引申指兵器的使用者--兵士、军人,又引申指与军事有关的事情。戎在上古时期又指称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D.课,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考核,引申为检测、征收赋税、差派劳役、学习、作业等义。文中的意思是“差派劳役”。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4.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枃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方年少,已有能称,浙西使者荐所部吏而不及枃,孝宗特令再荐。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改知衢州。

奏事,帝大喜,谕辅臣曰:“张浚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苏、湖二州皆阙守,命兼摄焉。有执政姻党闭粜,枃首治之,帝奖其不畏强御,迁两浙转运判官。未几,以直徽猷阁升副使,改知临安府。奏除逋欠四万缗,米八百斛,进直龙图阁。都城浩穰,奸盗聚慝,枃画分地以警捕,夜户不闭。张师尹纳女掖庭供给使,恃以恣横,枃因事痛绳之,徙其家信州,其类帖伏。修三闸,复六井。府衙火,延及民居,上疏自劾,诏削二秩。枃再疏乞罢,移知镇江。寻改明州,辞,仍知镇江,后召为户部侍郎。

光宗即位,权刑部侍郎,复兼知临安府。绍熙元年,为刑部侍郎,仍为府尹。内侍毛伯益冒西湖茭地为亭,外戚有杀其仆者,狱具,夤缘宣谕求免,枃皆执奏论如律。孝宗观湖,枃以弹压伏谒道左,孝宗止辇问劳,赐以酒炙。未几,进徽猷学士、知建康府。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枃不为动,徐部分掩捕,狱成,斩其为首者二人,尽释党与,反侧以安。

升宝文阁学士、知平江府,未行,改知建康府。奉新县旧有营田,募民耕之,亩赋米斗五升,钱六十,其后议臣请鬻之。始,征两税和买,且加折变,民重为困,枃悉奏蠲之。进端明殿学士,复知建康府。以疾乞祠,卒。南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

(节选自《宋史•张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B.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C.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D.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摄,指本职以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迁、授、升、权、进,都有调任或升迁的意思。
B.户部,六部之一,主观全国户籍、土地、军需、粮饷、贡赋、征役等事。
C.建康,江苏省南京市的古城,著名的六朝古都,又称“建业”“金陵”。
D.乞祠,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处闲散之地;也是官员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即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枃虽是凭借父亲张浚的恩泽做的官,但他年轻时就才能显著,广为人知,皇帝为了他特令官员再次推荐,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
B.外戚姻党张师尹,因为觉得自己朝里有依仗,便肆意妄为,横行霸道。张枃不但依照法律狠狠地处治了他,还将他全家流放。
C.张枃一生做过京官,也做过地方官,兼职代理调任升迁,历任多种官职,偶尔一次降级,也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上疏要求的。
D.张枃处理政务,既有果断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他明察秋毫,释放盗贼;在平定叛乱时,不轻举妄动,而是徐徐图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戚有杀其仆者,狱具,夤缘宣谕求免,枃皆执奏论如律。
(2)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
5.文末说“论尹京者,以枃为首”,为什么这样评价张枃?请简要说明。
2022-05-18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钦若早孤,郁爱之。太宗伐太原时,钦若才十八,作《平晋赋论》献行在。郁为濠濠州判官,将死,告家人曰:“吾历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后必有兴者,其在吾孙乎!”

钦若擢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时毋宾古为度支判官,尝言曰:“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仆将启蠲之。”钦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数,翌日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顾不知邪?”钦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帝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

河阴民常德方讼临津县尉任懿赂钦若得中第,事下御史台劾治。初,钦若咸平中尝知贡举,懿举诸科,寓僧仁雅舍。仁雅识僧惠秦者与钦若厚,懿与惠秦约,以银三百五十两赂钦若,书其数于纸,令惠秦持去。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懿再入试第五场,睿复持汤饮至贡院,钦若密令奴索取银,懿未即与而登科去。仁雅驰书河阴,始归之。德方得其书,以告御史中丞赵昌言,昌言以闻。既捕祁睿等,亦请逮钦若属吏。帝方顾钦若厚,命邢昺、阎承翰等于太常寺别鞫之。懿更云妻兄张驾识知举官洪湛,尝俱造湛门。始但以银属二僧,不知达主司为谁。昺等遂诬湛受懿银。湛坐削籍、流儋州,而钦若遂免。

仁宗即位。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及所亲信二十余人。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选自《宋史·列卷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B.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C.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白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D.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唐宋时进士分甲乙科,明清时期通常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B.翰林学士:一种荣誉称号。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北宋承唐制,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C.知贡举:唐宋时特派大臣主持进士考试,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D.削籍:籍,指做官名册,削籍是指从官名册中除去某人名氏,永不录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钦若少负才学,祖父寄予厚望。年仅十八岁的王钦若,作《平晋赋论》一文献给正在都城指挥征伐太原的太宗。祖父临死遗言中认为他以后可以光宗耀祖。
B.王钦若理政得力,亦擅逢迎圣意。任职期间,一夜之间就指挥属下算清楚五代以来百姓拖欠的赋税数额。而面对皇帝的疑问,他三言两语便使得圣心大安。
C.王钦若利用职权,趁机索贿受贿。在主持科举考试期间,他竟然让自己的家仆去向行贿者索要银两。
D.王钦若身仕两朝,均得皇帝恩宠。无论真宗朝还是仁宗朝时,他都如鱼得水,皇帝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在他去世后,仁宗更是给予他非比寻常的抚恤恩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
(2)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2018-06-07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宏中,字充甫,福州人。弱冠补国子生。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时赵汝愚知枢密院,奏请太皇太后迎立宁宗于嘉邸,以成丧礼,朝野晏然。遂命汝愚为右丞相,登进耆德及一时知名之士,有意庆历、元祐之治。韩侂胄窃弄国柄,引将作监李沐为右正言,首论罢汝愚。中丞何澹、御史胡纭章继上,窜汝愚永州。国子祭酒李祥、博士杨简连疏救争,俱被斥。宏中曰:“师儒能辨大臣之冤,而诸生不能留师儒之去,于谊安乎?”众莫应,独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五人愿预其议。遂上书曰:“臣愿陛下念汝愚之忠勤,察祥、简之非党,窜李沐以谢天下,还祥、简以收士心。臣虽身膏鼎镬,实所不辞。”书奏不报,则缴副封于台谏、侍从。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书之罪六人皆编置以宏中为首将窜之岭南中书舍人邓驷上书救之不听右丞相余端礼拜于榻前至数十,丐免远徙。上恻然许之,乃送太平州编管。嘉泰三年,宁宗幸学,特旨放还。开禧元年,宏中登进士第,教授南剑州。太守余嵘,故相端礼子,与之相得甚欢。侂胄诛,先以言得罪者悉加褒录。嘉定元年,特迁宏中一秩,亦不拜。六年,以嵘与汪逵、赵彦锈荐,授户部架阁,俄迁太学正。八年夏旱,上封事,指切无隐。迁武学博士,改宣教郎。时谏官应武论一学官,宏中季试策士及其故,武闻而衔之。秋戊祀武成王,祭酒行事。故事,博士摄亚献,至是不命宏中,宏中白于祭酒。于是武劾宏中与同列竞,且谓其不自爱,遂通判潭州。以亲老请祠,差知武冈军,未受,卒,年五十三。

(选自《宋史·杨宏中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书之罪/六人皆编置/以宏中为首/将窜之岭南/中书舍人邓驷上书/救之不听/
B.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书之罪/六人皆编置/以宏中为首/将窜之岭南/中书舍人邓驷上书/救之不听/
C.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书之罪/六人皆编置/以宏中为首/将窜之岭南中书舍人邓驷上书救之/不听/
D.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书之罪/六人皆编置/以宏中为首/将窜之岭南/中书舍人邓驷上书救之/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后泛指年满20岁男女。
B.编管,宋代指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由地方官吏管束。
C.架阁,贮存档案的木架,便于分门别类存放和检寻。宋代各部均设架阁库。
D.请祠,指自请充任祠禄官。宋代祠禄官主管祭祀,故充任祠禄官称为奉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宏中重情重义,振臂呼吁救师长。由于国子监祭酒李祥、博上杨简接连被贬,杨宏中义愤填膺,抗词声援自己的恩师。
B.杨宏中赤胆忠心,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与其他五位同学上书劝谏,要求皇上辨明是非,区分忠奸,收回成命,稳定人心。
C.杨宏中关心民瘼,心直口快情意切。嘉泰八年的夏天,面对南方发生的重大旱灾,他秘密上书,指摘时弊,无所隐瞒。
D.杨宏中屡遭贬黜,禀性难移终郁愤。他学生时代上疏言事,遭到韩侂胄的罢黜;居官期间又被应武弹劾,贬为潭州通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念汝愚之忠勤,察祥简之非党,窜李沐以谢天下,还祥、简以收士心。
(2)时谏官应武论一学官,宏中季试策士及其故,武闻而衔之。
2020-10-02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