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3 题号:11182199

好人坏在哪里

李敖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被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诩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此自信、自诩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事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

1965年,吴相湘因反对黑暗势力辞去台大教授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这回‘退让贤路’了!”我回答他说:“吴老师,你错了,你退让的不是贤路;而是道道地地的‘恶路’!”什么叫“退让恶路”?退让恶路是好人用消极而退缩的办法,自承斗恶人不过,最后下台鞠躬,关门叹气,听任坏蛋们昏天黑地地乱搞。最后如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说的:“这个年头儿,就是因为‘坏人都在台上唱戏,好人蹲在屋里叹气’,才越来越糟糕!”

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另外一个是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结果呢?有能力或可能有能力的好人,在有机会或可能有机会的时候,放弃了打击坏人、阻止坏人作恶的行动。于是天下的坏事,也就一件一件地蔓延起来了。

所以,不客气地说,坏事不全是坏人做出来的,其实好人也有份。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乃是使坏事功德圆满的最后一道手续。好人之罪,岂能免哉?

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悍气太少。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渡众生”的好汉。但是最后,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负好人,使他们连最起码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最低级的“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后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地出卖灵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好人所以“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相当成分的自欺。这种自欺,原因在好人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人格的完成,其实,这一完成,还差得远呢!

为什么?因为好的完成,必须是向外性的,而不是向内性的。顾炎武说他不敢领教置四海穷困而不吭气,反倒终日讲道德教条;林肯说他无法认同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长久存在,都在说明了道德上的向外性。老罗斯福打击“财阀”,推动反托拉斯政策,坚信如果不能使个个都过得好,单独哪个也过不好,就是这种向外性的伟大实证。

以“独善其身”自欺的好人,他们自欺到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坏人是向外性的。好坏关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互斥关系,自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了的,就好像踩在粪坑里面高叫自己不臭一样,是不可能的。

当“独善其身”大行其道以后,伦理学上的“动机派”便成了好人的护身符。“动机派”的走火入魔,判断一件事,不看事的本身,反倒追踪虚无缥缈的动机,用动机来决定一切。认为动机就是事实,一切要看你存心如何:存心好,哪怕是为了恶,也“虽恶不罚”;存心不好,即使是为了善,也“虽善不赏”。这样不看后果,全凭究其心迹的测量术,一发而不可收拾,就会变得舍不该舍之末,而逐不该逐之本,以为人在这种本上下工夫,就可得到正果。这真是胡扯!善绝非一颗善心便可了事。善必须实践,必须把钱掏出来,把血输出来,把弱小扶起,把坏蛋打在地上,才叫善;反过来说,想“掏钱”、准备“输血”、“计划”抑强扶弱,都不叫做善。你动机好,没用,动机是最自欺欺人的借口,17世纪的西方哲人就看出这点,所以他们点破“善意铺成了到地狱之路”。这就是说,有善意而无善行,照样下地狱,阎王老爷可不承认光说不练。

可怜的是,好人在“独善其身”之余,竟自欺到以为只要“心存善念”,便是行善了,就问心无愧了,其实这是不够的。问心无愧算什么!要问的是行动。没有行动同步作业,空有一颗好心,只是自欺而已!

1.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是怎样批判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的?
2.理解文中划线句“善绝非一颗善心便可了事”的含义。
3.结合全文,概括出作者认为好人“坏”的三点表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徽州对于江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曾发挥巨大作用。

江南核心地带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离不开徽商的经济活动。江南中心城市苏州,阊门外二十里的街市,是苏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徽商的天下。在两浙盐场的杭州,万历府志称当地风水最好的南北二山,也随着徽商势力的强大,几乎都被徽州人占据。至于扬州,《五石脂》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徽州海商对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江南“无徽不成镇”的格局,使徽州坐贾和手工作坊主拥有大量海外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海外贸易由坐贾、行商和海商三个层面组成,由于徽州商帮是由血缘与地缘纽带联结起来的,有着很强的内聚力,使其比较容易突破明朝政府的海禁,把江南的生产领域与海外市场联系起来。市场的急剧扩大,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变革,海上贸易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而海外市场所需求的丝绸、瓷器、铁器、棉布等,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行业。

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徽州文化也对江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徽州是全国四大书院所在地之一,全境遍布书院、族学、私塾。即使十余人的小村落也吟咏之声不断。其科举成就按人口比例仅次于苏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故里”。清代,徽州的皖派与苏州的吴派,双峰对峙,形成盛极一时的乾嘉学派。历史上徽州为江南、为全国贡献了朱熹、戴震等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思想都曾对中国社会的进程发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些学者都是深深植根于徽州文化这块土壤中的。

徽州文化丰富、深厚、多元,其呈现形态有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园林、徽州刻版、徽墨歙砚等。其内核则为新安理学、宗族文化和商人文化,他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徽州商人文化最有特色。徽商大多是有文化的商人,他们以儒服贾,以儒术饬贾事,精于治生之学,讲究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形成“贾而好儒”的特点。在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徽商对儒家学说加以整合利用,提出“贾何负于耕”“良贾何负于宏儒”的四民平等新社会观,而且还充满自信地提出了读书是“功名”,经商也是“功名”的新价值观。徽商价值观改变着徽人的社会心理,使徽商的事业在徽州社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商人文化给江南社会以极大的影响,为江南市民社会的发育提供了精神的源泉。市民文化代表作《三言二拍》中就留有大量徽商故事。

徽州富商大贾还在江南建立起徽班,如扬州徽商江春酷嗜戏曲,家中经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徽商潘之恒的朋友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脱稿不久,吴越石的家班就排练这出戏。潘之恒在彩排之际抱病看了5次演出,帮助演员分析人物,总结表演得失,实际上是该戏的艺术指导。徽班主要集中在扬州和苏州,并随徽商的足迹传播四方。徽州腔吸收了清丽宛转的昆腔,创造了昆弋腔。徽班进京,形成京剧。这是徽州与苏州,或者说江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大贡献。

(编选自唐力行《从江南的视野解读徽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徽商的经济活动遍布江南核心地带各个城市,其中扬州最早便是徽州人开发形成的城市。
B.徽州商帮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因而江南各生产领域都能突破海禁,与海外市场联系起来。
C.徽州文化丰富、深厚而多元,其形态多样,其内核包蕴丰富,各内核互为因果,相互渗透。
D.在新安理学、宗族文化与商人文化的影响下,徽商整合利用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社会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结构从两方面论述了徽州对江南产生的影响,其中重点论述了经济方面的影响。
B.文章第三段从商品需求与海外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徽州海商对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
C.文章第四段以徽州的众多知名书院、学者流派为例,论证了徽州文化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
D.文章最后一段以徽商对京剧发展的作用为例,论证了徽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厚物质基础是徽商能在文化方面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见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
B.只有在具备足够海外需求的丝绸、瓷器、铁器、棉布等行业才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C.在徽商价值观中,如果子孙选择经商道路,徽商通常也会认为这是功名的一种并加以支持。
D.如果没有徽州富商支持,京剧可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面貌也会有所不同。
2020-08-24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像一些网络小说读者会因情节带来的感,而忽略作者在文本中留下的各种“Bug”(在网络小说读者批评中被用来指文本中的各种漏洞),而另一些读者则专门给小说挑“Bug”。因为存在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脑残粉由此而生,黑粉亦由此而生。这样的文本辨别方式的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海报,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如《指环王》的读者们创作了大量衍生文本,并由最为资深的粉丝收集起来出版发行,大受欢迎,以至于小说作者与粉丝对簿公堂,争夺这些文本的所有权。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第④段的“专攻一点不计其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C.“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时能与原作相媲美。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是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
B.用来区分粉丝与知音的唯一标准,是狂热和非理性。
C.在辨识文本上,粉丝不主观随意,就能够超越知音。
D.知音与粉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沟通并且相互接受。
4.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1-05-03更新 | 2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下人不愿搬动土地,也不愿搬动土里的庄稼,靠种地谋生,明白泥土的可贵。
B.乡土社会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村和村之间的关系具有绝对独立性。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终老于故土是常态的。
D.乡土社会讲规矩,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例举“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说明乡土社会在人和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性。
B.为了证明社会学里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分类,作者引用了一位外国学者的话和“我们自己的话”,增强说服力。
C.作者博古通今,对《论语》里的“习”和“学”的阐释颇有见地,从而进一步引导读者理解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D.作者用“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等充满信任的话证明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法律在乡土社会无从发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人们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习俗落后,“土气”一词含有贬义,“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之处。
2020-04-19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